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教育新图景

从泽当镇城区驱车向南7公里,便是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闻名遐迩的克松社区,西藏的第一个教学点便在此建立。们走进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达瓦的家时,老人正坐在小院的草坪上给小孙女辅导功课,一派天伦之乐的悠然景象。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教育新图景

来源:光明网 2019-09-07 16: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

光明网讯( 张璋 曾震宇 张瑜)从泽当镇城区驱车向南7公里,便是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闻名遐迩的克松社区,西藏的第一个教学点便在此建立。近30年,克松社区培养了481名高校毕业生,“家有文化人”是村里老人们引以为傲的话题。

  航拍克松村。光明网 张瑜摄

克松村民扎西老人已经82岁了。1959年之前,扎西家里世代为奴,“我8岁起给农奴主干活,迟到了就要挨皮鞭,连病都不敢生,更不要提念书。”扎西说。据资料记载,1959年民主改革时,克松村59户302人中识字的只有2人。

1960年,克松村办起了第一家小学,随之开展了“变朗生(家奴)为书生”的扫盲工作。“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即便学校建起来了,村民们也没有让孩子念书的意识,孩子们到了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放牧。”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回忆道。

1985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子女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15年免费教育政策不断完善、学前双语教育全面普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深入推进让克松社区孩子们的教育得到了有力保障。

们走进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达瓦的家时,老人正坐在小院的草坪上给小孙女辅导功课,一派天伦之乐的悠然景象。

  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达瓦在给孙女辅导功课。光明网 曾震宇摄

“现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达瓦对说。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达瓦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一手把三个儿女拉扯大,达瓦在孩子们的教育上花了近20多万元。据了解,达瓦的三个儿女中有两个考上了大学,小女儿2015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

在克松村,与达瓦想法一致的村民比比皆是。“我们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了100%。” 边巴次仁书记自豪地告诉。就业红利让克松社区村民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爱上学”的观念转变。“大家都抢着把孩子往学校里送,念了书才好就业嘛!”边巴次仁书记说。

最新数据显示,克松社区242户872人中有223名学生。知识改变命运。除了义务教育外,克松社区还实施了“双业”工程及“万人技能培训计划” ,开展城乡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扶持小微和初创企业发展。2018年,克松社区外出务工人员达320人,村民们依靠运输业、农牧业及外出务工实现年人均收入19735.5元。

“村里不仅建了农家书屋,还有电影放映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我们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边巴次仁书记感慨道。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