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春:全面开辟国际传播新境界

来源:中国记者    2021-07-21 09:33
来源: 中国记者
2021-07-21 09: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面开辟国际传播新境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

周树春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作为新时代党的对外传播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国际传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的阐述,为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根本目标方向。我们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大力推进国际传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开辟国际传播工作新境界,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增强责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代高度,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最新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大力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当前,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大国关系深度调整,特别是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大流行疫情背景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增强。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面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国际社会呈现出复杂的心态。特别是在“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扣上“有色滤镜”描绘中国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何有效改变对中国的“认知错位”现象,任务更加艰巨也更为紧迫。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传播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同时,国际传播的“中国声量”与国家发展的“中国体量”还不相适应,“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觉和战略自觉,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我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相适应,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二、彰显思想引领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无论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内容的国际传播工作,还是以增强国际话语权为重要目标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将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以推进、取得进展。

1.把阐释好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作为让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的首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是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理论的时代精华,也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思想旗帜、最响亮的时代话语;既是引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总纲领”,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认识中国发展方向的“金钥匙”。我们要全面系统完整深入地宣介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让“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观念理念,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核心标识。

2.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就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和深刻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和针对性、指导性。我们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重要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完整的学习、领会和把握,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的深刻含义中进一步认识增强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在“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更好地“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中,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在“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中打造“外宣旗舰”。

三、深化故事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重要的努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时代大故事”。我们要走进火热而辉煌的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好提炼时代内涵,廓清叙述逻辑,创新表达载体,让充满历史震撼力的当代中国故事始终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和话题,让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故事日益为世界所认知认同,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向何处发展”“中国的壮大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不断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客观理性的中国观。

1.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在5月27日致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好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发展进步,是中国故事的主题主线。中国故事,是当今世界最为丰富多彩的人类发展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奋发上进的风貌展现好。既要把“中国梦”作为“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讲清楚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现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又要始终把人民作为“中国故事”的主体主角,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既要唱响“中国发展光明论”,讲清楚中国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发展奇迹,是当今世界发展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主要经济体;又要叫响“人民生活幸福论”,在展示中国人民平凡而多彩的生活中揭示中国的发展进步。讲好中国故事,归根结底要讲清楚,近现代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在这么短的历史时期实现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发展进步,也没有任何国家以这样的发展进步在规模如此巨大的社会中,让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不断改善。

2.讲好中国贡献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同时,“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今天,中国新闻日益成为“全球刷屏”的世界新闻。面对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和壮大,囿于“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在美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议程中,“中国威胁论”进一步取代“中国垮台论”,而成为主色调。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进一步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进一步联接起来。以讲好中国“小康故事”,阐释中国对人类减贫事业和人类福祉提升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以讲好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故事,体现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独特而重大的贡献;以讲好“发展中大国”故事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贡献,有效说明中国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四、提升形象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塑造好、维护好、展现好中国形象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既针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提要求,要“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更把“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形象既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直观体现,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同世界关系的关键因素。在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新时代,我们要把扭转外界特别是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屹立于东方大地之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作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的重要目标,在提升国家形象塑造上实现新的突破。

1.在“真实、立体、全面”上下功夫。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提升完整呈现中国形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绚丽、宏阔而复杂的时代画卷中,经济繁荣发展而富于韧性和潜力、社会和谐稳定而充满活力、人民生活幸福而勤劳智慧并勇于进取,必然是“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主体映像,也是塑造中国形象的不可动摇的客观基础。同时,既要展示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前进的中国形象,把当代中国的前世今生作为今日中国的形象背景,在揭示今天中国“从哪里来”中显示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的路向;又要展示好在现实发展中探索前行的中国形象,客观展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形象,正确展现与“跨越式发展”相伴的“压缩时空”特征,自觉展现中国党和政府直面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的基本态度,不回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把发展的复杂性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把自豪而从容、自信而清醒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呈现在国际舆论舞台上。

2.在“可信、可爱、可敬”上见实效。“可信、可爱、可敬”既是中国形象塑造的目标指向,更是我国形象的真实写照。国际传播的任务就是把这种作为客观存在的“形象”不断转化为国际社会普遍认知并认同的“印象”。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中,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着力展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形象,显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历史上发达国家推行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着力展现中国的“绿色发展”形象,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形象。着力展现中国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进步形象,在人类价值和道义制高点上确立当代中国的形象地位。

五、推进话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最新论述再次强调了“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中用以影响舆论的话语,是具有特定思想指向与价值定向的叙事框架和语言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战略、理念不断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中国话语的世界存在得到极大提升,带有鲜明中国印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叙事。落实好进一步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的目标要求,我们要把“中国故事”的叙事创新同“中国话语”的阐述创新结合起来,在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实践中,打造具有时代气质的中国话语,构建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话语体系。

1.围绕中国特色推进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话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构建中国特色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话语,“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更好“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话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着眼融通中外推进创新。“融通中外”的要求不断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中。话语是故事的逻辑抽象和理论性阐释,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话语”也是“中国故事”世界化、人类化、普遍化的逻辑建构过程。“中国话语”能否有效地同世界沟通交流,“融通中外”是关键。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战略部署,要以富于科学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世界话语”讲述走在人类进步主流中的“中国故事”。要站在人类思维理性高度,在国际语境中构建,让“中国叙事”更好找准同外部世界话语的共通点、共鸣点、共振点,更加符合人类普遍认知规律,更多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让中外话语相融相通,实现“中国话语”为世界所知、所言,所认同、所传播。

六、加强理论建设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在新的水平上加强关于国际传播的理论建设。“问题意识”是理论的起始点,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根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要从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迅速崛起所面对的特殊情境出发,针对资本主义政治话语仍居相对主导地位的现实,着眼于解构国际思想舆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一方面,“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

1.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强化学理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直接表现为对国际舆论的设置能力,其实质是国际舞台上服务于“利益博弈”的“观念博弈”,而作为基础的“知识生产”和“概念贡献”能力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发展奇迹。正因为中国崛起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历史现象,中国在自己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对人类文明都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意义。过去几百年中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文明经验体系无法解释独特的中国现象,中国经验超越了西方知识体系的认知和反映能力,世界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来回应这种新体验。“国传”和“社科”两条战线要更紧密配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以不断的“理论突破”实现“话语突围”。

2.创新国际传播理论,强化学术基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要求我们加快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同样,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大国所面对的传播实际出发,从“民族复兴关键期”和“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新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的思想武器,吸纳人类传播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应对、破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国际传播面对的特殊问题、特殊困难和特殊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精准传播、战略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既要让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的传播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传播实践,以科学方法论全面提升传播水平,特别是要着眼于攻克美西方针对中国设置的种种“话语围堵”和“传播陷阱”;更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础上,在大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起科学阐释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话语范式,推动形成基于“信息到达”的“价值认同”,进而实现从“信息传播”到“价值传播”的飞跃。

七、构建战略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在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并面临更加复杂外部环境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论述,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进一步推动“多主体、立体化的大外宣格局”建设,不断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1.以加强“战略研究”服务“顶层设计”。围绕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的要求和“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的部署,从更好服务国家目标的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战略研究,明确具体方向路径。围绕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发展新情况,特别是针对美西方在涉我“意识形态”和国际舆论中的新动作新动向,深化及时全面的战略研究,不断形成有力有效的战略对策。

2.以奏响“大合唱”推进“大外宣”。更好实现“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相互借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共同发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部署要求,一是“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二是“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三是“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3.以掌握“战略主动”实现“战略突围”。围绕国家形象建构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中心任务,以“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为重要基础,以“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为必要条件,以“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总体任务,以“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为基本要求,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目标导向,把我国的政治优势充分转化为传播优势,实现“防御性传播”的战略转型,在推进战略传播实践中进一步破解难题、开创新局。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1年第7期

(周树春)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