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读|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塞罕坝精神的“绿色接力”

来源:央视网    2021-08-25 18:15
来源: 央视网
2021-08-25 18: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热解读|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有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处暑时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绿意盎然,美景如画。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在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尚海纪念林,总书记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勉励全党全国人民发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意味着什么?从三代人的“绿色接力”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从1962年开始,三代塞罕坝人用50多年时间,将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高岭改造成为115万亩、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从一棵树繁衍出一片“海”,每棵树的年轮都见证了塞罕坝的成长,记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从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到一代又一代久久为功的造林人,从老一代塞罕坝职工的“战天斗地”到新一代林场职工的接力传承,每一代塞罕坝人用其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精神,诠释了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践行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肯定“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岁月更迭中变成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2017年,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到2030年,塞罕坝森林面积将达到120万亩,生态功能将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也将明显改善,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林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路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开。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目标更明、标准更高、力度更大。“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必须始终保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劲头,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