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专家专栏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历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12 16: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推进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真谛和要义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人民当家作主意义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历程中,几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矢志不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之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始终高擎人民民主这一鲜明旗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作了理论探讨。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在根据地、解放区初步实践人民民主,探索人民民主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实现局部执政,使劳动人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为政权的主人;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施政纲领》,将人民民主这一主线贯穿“三三制”政权建设、人权保障、边区经济、民众组织、官兵关系、军民关系、边区教育、党内民主、廉政建设等各个领域,民主潮流在边区深入民心;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思考人民民主专政的涵义,创造性设计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人民民主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民主的大厦巍然高耸。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正式形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选举民主的真实体现,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出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央集权和民族地方自治有机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国家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邓小平在深入总结和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一页。国家相继制定修改了宪法、人大组织法、选举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在法规制度层面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写进宪法,成为基层直接民主的真实体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民主、法治、人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观,也表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境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凝练了历经百年探索的人民民主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进一步转化为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和真实有效的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民的民主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胸怀两个大局,站稳人民立场,笃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极大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以推进选举民主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式,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贯通起来,形成了民主链条的完整闭环。贯穿于建立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党政军群职能体系、基层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工作、大统战工作格局、群团工作改革、人权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将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统一起来,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架构。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历程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饱含着“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第一次摆脱了“天赋人权”抽象假设,把建立在生产力解放基础上的人的自由作为民主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这一核心要义,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新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历经百年不懈奋斗的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应然延伸。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民主的内涵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扩大了民主范围、丰富了民主标准、拓宽了民主路径,极大丰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历程生动展现了不断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创造性,全面彰显了最广泛、最充分、最管用的真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不断推进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实践结晶。在人民民主实践的长期探索中,党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的新要求新期盼,不断推动民主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的日益增长。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实践经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中发展推进的。全过程的民主不搞民主形式主义,不搞“民主秀”,而是在政治生活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亿多人口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正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生存权、发展权、健康权得到充分保障,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历程既坚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又承载着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探索新路径的世界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是近代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类民主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所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的价值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人民民主,确保实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方向一致,有效克服了个体自由与国家自主性之间的张力,既打破了旧有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律,又超越了西方发展模式和逻辑框架下的“少数人的民主”“一次性的民主”“口号民主”“僵尸民主”,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开创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奋斗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既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也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注入信心,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并将继续书写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中国篇章。

从百年探索到民主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点亮了中国的民主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将在世界政治文明百花园里绽放出更大的光芒。

(作者:刘志松,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