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瞬间|座谈会开在乡野间

来源:新华网    2022-04-14 08:42
来源: 新华网
2022-04-14 08: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11日下午,正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乡毛纳村。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一个瞬间——

  在村寨凉亭内,总书记同基层干部、村民代表等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总书记身旁有驻村第一书记、乡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支书、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也有村里的奥雅(黎语,意为德高望重的人)、返乡创业大学生、护林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透过照片,不难想见这场乡间座谈会热烈的氛围。

  这一幕让人想起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的情景。

  那一天,在村民院坝的前坪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中国反贫困斗争指明方向。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从武陵山腹地到五指山脚下,“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化为现实,奋斗的主题也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全面振兴。

  在这个美丽的黎寨,总书记说:“我们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接着要奔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

  在谋划乡村振兴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清晰描绘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路线图。

  凉亭内,参加座谈的基层干部、村民代表,正是这“五个振兴”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身份颇具代表性——

  返乡创业大学生说,回乡当茶农不仅自己发家了,还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感到特自豪;生态护林员说,上山保护绿水青山,天天还能听鸟叫,生活很幸福;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说,村集体企业中党员发挥了关键作用,党组织号召力战斗力很重要……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谈体会、说认识、道心声。

  打开时空的视野,脑海中还能浮现这样一张老照片。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正定,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一张方桌,听取百姓意见。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种执政品格一以贯之;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这种工作方法始终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遵义花茂村的小楼下,安徽金寨大湾村的瓦房前,黑龙江伊春林区的平房前,重庆石柱县华溪村的几条长凳,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的农家小院……

  聊的是家长里短,问的是民生冷暖,听的是群众心声,谋划的是国之大者。座谈会开在乡野间,也开在老百姓心间。

  正如此次在毛纳村,总书记对乡亲们所说:

  “中国共产党关心的就是让全国各族群众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党的领导干部更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