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闻多一点 | 盐碱地如何变成丰产田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023-05-12 11:12
2023-05-12 11: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市

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

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

在沧州,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旱碱地

就是人们熟知的盐碱地

提起盐碱地

熟悉农业农村的人们或许会联想到

每逢秋天田地里

泛起的那一层白花花的盐末

盐碱地,也意味着庄稼难以生长

盐碱地在全世界分布广泛

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

然而,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

大面积的盐碱地已经变为丰产田

目前当地60多万亩旱碱麦

正处在灌浆期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

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

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

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

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

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

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针对盐碱荒地和中低产田

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

河北省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主战场

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

受自然条件制约

土壤盐碱化程度高

小麦丰产难度较大

当地农技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

“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

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

旱碱麦产量连年“步步高”

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其中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

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

总产量达13.26万吨

旱碱麦生长周期从头一年10月份播种

到第二年6月份收获

特殊的种植条件

也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

钾钙镁铁锌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高达13%至16%

吃起来麦香味儿浓

旱碱麦种植取得成功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对于端牢中国饭碗、保证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