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人口机会

挖掘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人口机会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5-30 12: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 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人口机会是人口学概念,是人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是经济学概念,是由人口机会转化而来的经济产出。人口机会不会自动转化为人口红利,中介因素或者转化机制是与人口机会匹配的经济社会决策和环境。人口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人口机会,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机会的转型,不要轻言人口红利消失。

二、人口形势与人口机会——聚焦未来30年

放眼“十四五”时期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周期,我国具有人口规模巨大、低龄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人力资本日益雄厚、人口迁移流动活跃等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机会。

1、人口零负增长已至,但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人口规模依然巨大。

基本形势:目前人口已达峰值14.1~14.2亿人,2023年人口总量开始负增长,2035年在14亿人以上,2050年仍在13亿人以上。人口负增长是所有人口要素的联动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减少、城镇化提升、人口迁移流动等均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基础。

人口机会:虽然印度人口即将缺爱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本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超级大国之一,目前占世界人口17.8%,2050年占13.5%,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带来现实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不仅将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

2、人口老龄化向纵深推进,但是老龄化加速的早期阶段具有典型的低龄老龄化特征。

基本形势:人口老龄化是全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人都在其中。第一,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但劳动力资源总量供给依然丰盈。2020年为8.9亿人,2035年8.2亿人,2050年6.5亿人,占比从63.2%降至50%,总量比届时发达国家总和还多。第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水平倍增,2054年分别达到5.2亿人和40%以上,但是,低龄老龄化特征显著,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规模从1.5亿人增至2050年2.1亿人,占老年人口比重从55.8%降至40.9%。

人口机会:第一,虽然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增强,劳动力供给丰盈的数量型人口机会犹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产出能力增强,劳动力数量需求弱化和质量需求强化同在。第二,长寿机会窗口开启,要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平台,既包括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老年人灵活就业等正式参与,还要鼓励如家庭内部代际支持、志愿者、互助等老年人非正式参与。

3、人力资本积累日渐雄厚,成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基本形势:第一,健康大幅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第二,教育突飞猛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进入稳定的大学普及教育阶段,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到9.9年,累计受过高等教育人口2.4亿人,占总人口17%,高等教育年招生和年毕业规模均超过1000万人。

人口机会:人力资源大国正向人力资本大国、人才大国转型,质量型人口机会厚积薄发,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源。

4、人口迁移流动活跃,乡村中国正在向城镇中国转型,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基本形势: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强,2021年流动人口规模为3.84亿人,占总人口27.2%,即四分之一强的国人在流动迁徙,城镇化水平达到65.2%,推动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型。

人口机会:人口流动活跃和城镇化水平攀升盘活配置型人口机会。量大、地广、长期的人口迁移流动,既激活了人口国内大循环,促进了人口空间的优化布局,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发挥人口大国的空间腾挪优势。

展望未来,未来人口机会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人力资源庞大、人力资本增强、长寿机会开放的资源型、素质型、配置型、规模性、长寿型等混合型人口机会,这是新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基础。在经济快速增长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依靠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在落实现代化建设战略、充分就业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应对老龄化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人口新机遇,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创造新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