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拒不归还掠夺文物,大英博物馆虚伪

英国《卫报》9月2日文章,原题:盗窃受害者身份可能帮助大英博物馆反思返还赃物 西方博物馆仍然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文化上是开放的,其目的是宣扬世界多样性和促进国际社会对世界文明的了解。

英国《卫报》:拒不归还掠夺文物,大英博物馆虚伪

来源:环球时报 2023-09-05 07: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英国《卫报》9月2日文章,原题:盗窃受害者身份可能帮助大英博物馆反思返还赃物 西方博物馆仍然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文化上是开放的,其目的是宣扬世界多样性和促进国际社会对世界文明的了解。但近年来,进步人士开始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其展出的一些文物,尤其是被掠夺的文物,应该归还原籍国。

大英博物馆发生了一连串盗窃事件后,这场文化战争重新燃起。据报道,该馆几年来约有2000件文物被盗,导致一名馆员被解雇、馆长辞职,尼日利亚和希腊等国再次呼吁归还被掠夺文物。他们认为,大英博物馆不能再声称“自己是一个安全的宝藏存储地”。

大英博物馆在文物归还方面落后于其他机构。例如,它没有归还贝宁的青铜器,以及19世纪末在英国军队的野蛮袭击中被掠夺的尼日利亚雕塑。这些文物是英国与这两个国家政府之间长期拉锯战的核心。英国议会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该馆被禁止永久归还大多数藏品。

归还他国文物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前的英国保守党政府不太可能想站在文化战争的“错误”一边,而工党政府可能想完全置身事外。但如果大英博物馆馆长和董事会游说政府修改法律,或许会奏效。法律应该改变,反对归还文物的论据正一个接一个地化为灰烬。

首先,宣称“西方博物馆是存放世界珍宝最安全地方”的论调近来受到打击,而且此前多次遭到驳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物浦博物馆的贝宁青铜器成为炸弹的受害者。此外,大量文物被卖给私人收藏家,还有一些被偷走了。大英博物馆的安保也存在漏洞,有一次,一名记者冒充实习生偷走价值2万英镑的雕像的脚部。

其次,认为“归还藏品会让博物馆大厅孤独”的想法看起来越来越荒谬。大英博物馆里到处都是战利品,但只有大约一半赃物被录入数据库中。它们就像冰山一角,有些文物可能丢了好几年都没人发现。

有人声称,这些文物在西方才更容易被看到,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为什么尼日利亚的文化历史不能在尼日利亚被了解?这可能会鼓励更多的游客去那里。

对于展示掠夺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如何将劫掠的历史事实与促进文化间理解的使命宣言相协调?讽刺的是,大英博物馆前任馆长曾多次竭力反对归还贝宁青铜器,理由是他们的藏品促进了“对真相的追求”,最终将“颠覆等级制度”,以及“最大限度地容忍他者和差异本身”。

大英博物馆在新冠肺炎期间更新了贝宁青铜器的介绍,现在该馆承认这些文物是非法掠夺而来。但该馆对复活节岛石像的描述仍然讽刺,“调查人们对关系的依赖——与祖先、土地和海洋的关系——来维持幸福”。大英博物馆真的调查过吗?这只是一种说辞。

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文物不仅是英国殖民压迫和历史罪行的记录,而且损害了博物馆教育者的角色。它必须小心翼翼地谈论那些仍然需要“探索”的“令人不舒服的历史”。事实上,大英博物馆只有两种方法来避免这些极度的虚伪。一是更新使命宣言:“我们的种族喜欢展示战利品,我们的历史充斥着残酷和剥削,而且在当代对其进行了粉饰。”二是博物馆可以游说英国议会修改法律,将被掠夺和被盗的物品物归原主。(作者马玛莎·吉尔,任重译)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