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这片湿地被世界看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2-02 15: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坐落于深圳湾的东北岸,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隔河相望的海陆交界处,有一片神奇的树林。这里是水獭、豹猫和小狸猫的藏身处,是小鱼小虾和青蟹的庇护所,狂风暴雨来临时,根深叶茂的树林在海岸边建起防风消浪的屏障,默默守护着陆地上的那一方家园。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走进香港和深圳之间的这片湿地,讲述它们连接深港两地,通向未来的故事。

神奇树林在这里

在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中心做野外调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来自深圳大学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的周海超教授带我们走入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那里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他最熟悉的野外调查地点之一。

“我是红树林中长大的孩子。”说起与红树林的渊源,周海超感慨颇多,从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厦门到香港再到深圳,从事红树林的研究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记者让他用一句话形容红树林时,周海超给出了一个教科书式答案。

“红树林是一个能够提供给各种各样生物栖息的、海边的、木本植物群落。”

红树科植物体内含大量单宁,当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其附着的枝干和叶柄均呈红褐色,故得名红树。而红树生长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南北纬25度间,叶片常绿,红树成林时常在海陆交界处形成一片海上森林,因此人们常言的红树林其实是绿色的。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航拍/蒋家璇摄)

作为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里处处蕴含生机。

一眼望去,红树林的上层枝繁叶茂,时常有鸟类和昆虫停留;拨开层层枝叶,运气好的话还能撞见水獭、豹猫等等来“摸鱼”的各种陆栖动物;如果你仔细看林中的土壤,青蟹觅食和回家的痕迹还留在原地,脚下还有更多的底栖生物在默默生长。

除了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红树林也守护着陆地那一侧的家园。狂风暴雨时,根系发达、高大茂密的红树植物在海边建起一道防风消浪的天然屏障,保护海堤、农田和村舍,因此在台风频发的沿海地带也被人们称为海岸“保护神”。

小河弯弯向南流

“如果不看旁边这圈高楼,都感觉不到在深圳。”周海超指着不远处的一栋商业大厦告诉我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重点湿地通常都在郊区甚至无人区,像福田红树林这样建在城市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在全球都是很罕见的。“因为这是在一个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做一个最生态、最原始的林子。”

这片树林的特别之处并不止如此,当我们从高处俯瞰,可以看到福田红树林一河之隔的对岸就是香港米埔红树林,两个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了国际知名的后海湾红树林。

红树林将两个城市连了起来,也将人连了起来。

据周海超介绍,深港两地在红树林保育方面的合作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当香港红树林研究专家谭凤仪和黄玉山带领一众科研学者跨越那条河流来到深圳,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

“那个时候在内地做红树林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多,所以我们去了深圳之后招募了大约两三百人。”香港都会大学荣休校长黄玉山回忆说,90年代初期,红树林保育的重视度普遍不足,科研条件也十分艰苦。

(香港科研团队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进行野外调查/黄玉山供图)

三十年后,海边的小屋已变成一个综合性管理中心,红树林中建起生态公园,人行栈道上各类标识花样科普湿地知识,曾经籍籍无名的红树林如今已是鹏城深圳的市树。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红树林面积现在达2.7万公顷,比本世纪初增加5000公顷。全国一半以上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2023年9月7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提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里唱的这条小河,从北向南流经深港红树林,记录了深圳大步走出去的开放之路,也见证了两地构建双城融合、共谋发展的崭新格局。

自然处处是答案

联合国防灾减灾署(UNDRR)数据显示,千禧年后20年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数量增加232%,洪涝灾害增加了134%,风暴增加了97%,各种山火燃烧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

自然灾害频发、难以预测的生态环境变化、日趋升高的全球气温,都是人类正在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周海超在课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走进大自然,不要只在电脑面前学习生态学。“如果不了解自然,没有足够的观察,没有谨慎的方案,那就是一厢情愿。”

因此除了在学校上课,周海超大部分的时间都带着学生在各个监测点做野外调查,他相信,在自然里发现的问题,一定能在自然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科学是日益进步的,我们今天往往无法预测明天的发展。”黄玉山教授说,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去发现、探讨问题,再找出解决的方法,这就是科学发展必经的过程。

(周海超正在给学生授课/薛婧琪摄)

潮起潮落,万物可亲,这片海上森林始终保留着大自然原本的样子。周海超站在保护区的瞭望塔上,那里可以将整个后海湾红树林尽收眼底,尽管已经看了无数次,仍是移不开眼。

保护红树林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不只是为了保护里面的几十种红树植物,而是保护由它们创造的生态环境。“这才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则。”

(记者:薛婧琪)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