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广者、宣传者和践行者,8月3日至12日,北京联合大学再次与中央民族大学相约,共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属地高校联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共同体会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的和谐之美。
同铸思政之光,共绘民族团结之美
从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的坚守与奉献,到扎兰屯职业学院金英子教授的深刻讲解与指导;从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赓续,到呼伦贝尔博物院的民族团结与进步。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8月的呼伦贝尔,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原深处的大思政课”正在生动进行。
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正在讲述关于他个人职业发展、骑警队成立初心以及骑警队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
石永志说:“海东青骑警队所有的初心就是为了保护好这片草原和这片草原上的人民。”骑警队曾经的一次扑火经历,成为了检验这份初心的试金石。烈焰肆虐七个昼夜,到第五天时,本应轮换休憩的队员们,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只因心中对职责的执着与对土地的深情。
同样,扎兰屯职业学院金英子教授从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学两个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理论基石、史料佐证、核心价值以及学习方法。
“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原理的佐证”,金英子教授说,“学习时,要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紧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之轴。”
实践团成员在金英子教授的启迪下,先后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与呼伦贝尔博物院,穿梭于这片土地的历史长河中。在一幅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实践的历史画卷中,实践团成员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绽放出的绚丽光彩。
开展推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百里民俗不同,千里各族同音。实践团成员为更好推广普通话,来到扎兰屯职业学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参观实践。以严苛的标准听发音,以发展的眼光看推普。实践团成员在体验标准普通话测试流程中纠正发音,在聆听专业老师的讲座中学习推普技巧,在推普工作宣讲中交流心得体会。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成员们将普通话专业知识带到草原,带到农牧民家中。
马背上讲述推普故事,蒙古包前缔造同音佳话。实践团来到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牧民萨茹拉家中进行推普。针对蒙古语多数方言中没有,但普通话中广泛存在的发音,实践团设计了近音字辨析、绕口令等普通话训练方法。从生涩到熟练,从困惑到了然,在一遍遍的讲解、练习下,语言的壁垒被一点点打破,文化的隔阂渐渐消融,萨茹拉一家灿烂的笑容正是推普工作的意义所在。
向着草原深处进发,实践团披着晨辉启程,来到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村赶早集,在集上开办推普驿站。“普通话自然是很重要的!不会说普通话,是做不了生意的!”一位老乡在被访谈时如实说道。老乡的话,似是道尽当地民众心声。个人收入增加,村镇经济发展,普通话是最重要的一片拼图。普通话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植大家心中。
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爱国血脉
呼伦贝尔的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艰辛抗争史,更是一部见证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荣奋斗史。
寻着呼伦贝尔大地上的红色足迹,实践团来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纪念园里陈列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文献、每一件遗物,都是日军侵华那段黑暗历史的见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苦难和悲痛,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血泪教训。家仇国恨不能忘,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在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同时坚定了守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心与决心。
继续向西,实践团来到了位于中俄两国交界处的边境口岸——满洲里。从中苏红色交通线到海满抗战前线,再到中俄贸易口岸,实践团成员在这座红色的城市里,全方位、多维度地回顾光荣革命历史,聆听革命故事,深切感受革命先烈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民族独立离不开引路人,民族解放离不开领导者。在呼伦贝尔人民的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实践团成员步入乌兰夫同志纪念馆,领略革命先辈动人的精神与崇高的品质;参观中共六大展览馆,感受在那段危急存亡的日子里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与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
探访边境一线,厚植家国情怀
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呼伦贝尔市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边境管理区总面积8.9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少有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和边境大市。实践团专程来到新巴尔虎左旗、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等地,深入中俄边境一线,亲身参与卫国戍边,感受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开展了一堂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
在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红色初心·扎根奉献”精神传承基地。“呼伦贝尔市作为全国最早解放地区之一,是祖国北部边疆的重要门户和安全屏障。在维护领土主权、维护边疆安全中,一代又一代戍边民警、护边员默默无闻扎根奉献,真正做到了警民同心,共同筑起了边疆安全稳定屏障。”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所长包永胜向师生们深情讲述。
去年国庆节期间,一则护边员与女儿在中俄边境线上跃马巡边的短视频火热“出圈”,主人公就是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护边员础鲁。实践团成员来到础鲁家的牧场,他骄傲地告诉师生们:“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边境,祖父和父亲年轻时就是这里的民兵。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们巡边,立志一定要守好家园,守护国界不被侵犯。你们看,现在我的女儿都能跟我一起巡边了!”就在这时,础鲁的女儿牵着马走来,提醒父亲巡边的时间到了。“走,跟我们一起出发吧!”础鲁说罢,便跃身马上。在灿烂的晚霞中,实践团成员与础鲁父女共同策马巡边。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久久回荡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界碑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聆听着老师的讲解,实践团来到了满洲里国门41号界碑前,学习边界历史和外交知识,维护界碑的神圣性、庄严性。
调研乡村治理,深化国情认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深入了解乡村治理实际,提升对于国情民情的认知程度,实践团先后在县(市)、乡、村,围绕农业科技应用、农业人才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开展调研。
在扎兰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处试验田,师生们现场参观了科研育种、智能监测、科学施肥等农业高科技设备,并观摩无人机喷施叶面肥作业。通过无人机操作,10亩玉米完成喷洒作业仅用时五分钟,不仅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喷洒更为均匀,叶面肥能够很快地被作物叶片吸收,速度和效果都比土壤施肥的作用来得快、来得好。实践团成员纷纷感叹“科技赋能”的巨大作用,切身体验到现代科技对于兴农、助农、强农的显著优势。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与赋能下,农业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但农产品如何实现顺利销售并取得预期收益,则成为亟待解决的下一个难题。电商直播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助农业态,成为助力农产品上行、带动乡村就业创业的重要数字化工具。扎兰屯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商直播基地将供应链、平台、物流、主播等各方资源加以整合,为农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我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大学生,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来这当主播卖自家农产品。”一位入驻直播基地的主播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我们卖农产品会在仔细研究消费者购买偏好、各地市场价格等信息的基础上,借助电商直播平台进行精准投送,不愁销路。这样既减轻了库存压力,也让生产有了计划性,实现良性循环。”
无论是农业科技,还是电商直播,其最大效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如何打造?实践团来到阿荣旗音河乡寻找答案。在富吉农村实用人才干部培训基地,音河乡党委副书记冯立志向大家介绍了“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实用型教学模式。“我们基地就是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助力农业的,通过构建完整组织体系、严格遴选学员、科学设置课程、加强学员管理等,培养了一支支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为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实践团来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师生们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当大娘看到实践团成员的到来时,激动起身紧紧握着实践团成员的手说:“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感谢你们,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实践团成员与大娘亲切交流,对于其家庭情况、增收愿望等进行了详细了解,鼓励她树立生活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体验非遗项目,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亲身体验麦秆画、扎染、陶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麦秆画是传承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从画图纸到制作,每一道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需要十分精细的操作和极高的耐心。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实践团成员陆续完成剖、染、熨、裁、拼、裱等环节,得到了自己的麦秆画作品。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实践团成员经过设计纹样、扎花、浸泡、浸染、漂洗、拆线、风干、熨烫等步骤,手中的白色棉麻布变成一幅幅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扎染手帕,不禁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神奇和巧妙。陶艺工作室中弥漫着陶土的芬芳,揉泥、拉坯、修整、烧制,实践团成员反复尝试,终于让陶器在手中定型。
经过一下午的实践体验,师生们纷纷感慨,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华夏儿女,要积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传统工艺,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据介绍,此次社会实践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校际联学联建,引导师生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中长知识、增才干,为成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