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无线新媒体将继续影响乃至重塑景区旅游舆论新格局。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定位的“智慧旅游年”,各景区也纷纷利用移动新媒体在景区管理、游客服务、旅游营销、游客社区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创新性旅游营销活动。例如,峨眉山已率先走在了中国景区移动化改革的前沿。早在春节期间,景区就已覆盖wifi。近期发布的峨眉山百度直达号,游客只需在手机百度中输入“@峨眉山”,就能“直达”峨眉山,得到峨眉山“吃住行游购娱”各项攻略,并得到导游导览、在线支付、实时监测、出行参考、语音交互等多项服务。而随着景区内wifi的逐步普及,网民对景区各项服务的评价、对热点事件的参与将越来越频繁。
微信(微信小视频)、微拍、秒拍等平台和运用将成为旅游舆论的重要信源,景区舆论监督或将从“有文有图”阶段迅速跨向“有声音有视频”的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难度将增大。1月初的两起热点事件——丽江导游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和石林景区导游骂游客“婊子”,均来自网友拍摄的视频。视频一经上网即引起疯传和热议,令人震惊的言论,再次对云南旅游业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目前,由于音视频内容繁多,且其源位置和传送路径越来越难以确定,再加上技术手段也有所欠缺,对网络音视频的准确监测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这种弱控制性,又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例如,故宫保安殴打游客实为制止非法一日游。如果不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加以过滤和控制,不对网民的信息发布和接收行为加以引导,势必使一些不能明辨是非的网民深受其害。
景区的正向努力若处理不当也极易引发负面舆情,景区需客观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景区免费在改善民生福利的同时,也对其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相应的维护、管理等工作跟不上,可能导致景区资源的破坏和旅游质量的下降,从而引发负面舆情。国庆期间,三峡大坝免费导致人气爆棚,专用公路被迫封闭;济南四大景区免费使景点面临严峻考验,也暴露出配套不足、停车难等问题。再如,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悬空玻璃栈道开放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媒体强势围观和网民热议。同时,类似“景区缆车坐不到栈道”,“栈道玻璃被挤坏”、“现场秩序混乱”等网友抱怨更是纷至沓来。因此,建议景区今后在实行免费等正向改革的同时,加强对改革措施施行后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的研判,妥善选择改革的时机,精准把握改革的节奏,做好各项应急预案,同时以改革施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倒逼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各地景区的舆情处置能力依然裹足不前,错误估计错误处置舆情的现象仍在不断上演。6月28日,峨眉山景区发布公告称,因存在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隐患停止接待游客。此份公告发出后立即引发网民围观,有网民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并称封山的真正原因是村民堵路维权。对此,峨眉山景区予以否认。随后又有网民发图反驳官方回应,东方早报、央视、央广网、腾讯等也介入了报道,这些图片和消息经网络传播后,猜测和质疑不断,求真相的呼声不断高涨,舆情关注度达到峰值。直至法制晚报的报道《峨眉“闭山”今部分恢复未进山游客可全额退款》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传播,官方的表态对游客有一个基本交代,才算是缓解了更严重的对立情绪。纵观整起事件,在网民、媒体多方质疑、介入调查下峨眉山景区作出的回应难以自圆其说,进而致使官方公信力受损。
国庆期间游客吐槽与景区反吐槽对掐,如何既回应网民关切,又提升景区形象值得各个景区思考。游客吐槽成为今年黄金周一大关键词,而一些景区也“不甘落后”,凸显“第一时间意识”,纷纷回应网民或媒体的批评。景区愿意回应,网民踊跃讨论,这是最好不过的。然而,诸如凤凰古城(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五台山(嫌贵别点)式的回应仍被网民认为“很霸气”,相比之下,舟山东极岛的回应(已采取措施防宰客)最为恳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在微博中所说的,“回应也是一种好宣传。在内容稀缺的国庆假期,凤凰古城的回应就很容易上‘头条’。”当然,上“头条”不是终极目标。如果能在百家争鸣中碰撞出更多火花,给予黄金周旅游更多思考和改进,实现景区和游客的双赢,想必这才是每个人都喜闻乐见的结果。
四、景区热点事件舆情处置建议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经过观察统计后发现,引发较大影响的与旅游相关的热点舆情事件反馈多显负面。事件发生后,对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的景区,大多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舆情事件,并且收获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而对舆情危机认识不足、处置乏力的景区,不仅极少成功处置,还会让事件的后续舆情持续发酵,最终对当地旅游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升各大景区及其所在地相关部门的舆情处置能力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建立旅游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在舆情危机爆发后,根据轻重缓急,涉事景区和当地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一,信息发布。运用网络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满足网民和媒体的信息需求,并与其做好互动和沟通,且要注意信息发布策略和修辞技巧,如少用绝对肯定的词语,为危机应对预留空间。如此,才能赢得话语权,避免出现或者有效拆穿谣言。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权责边界,始终依法行政,保证媒体正常报道,在保护网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依法处理不实信息。第二,议题管理。这主要是指通过影响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和恢复的舆论环境的各种措施手段。景区和政府要准确把握媒体和网民最关心的议题,并统一口径对其给予及时准确地回应。同时,还要提出危机处理方案,从而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争取网民谅解、早日恢复形象。第三,问责处置。南召宝天曼“扎死活蝴蝶做装饰”的新闻经媒体曝光后,立即引发广泛争议。后又将原因归结于“临时工贪玩”,这一说法又引来网上唏嘘声一片,公众对此一片质疑,舆论纷纷声讨某些单位又黑了“临时工”。因此,问责不仅要及时,更需有力。沉浸在互联网上的网民,早已完成了对权力的解构,官僚气息的不经意间流露,敷衍搪塞的任何企图,都能引发网民的质疑与批评。
改变舆情处置思路,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改变疲于处置的局面。网络时代的危机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讲究处置技巧,还应转变处置观念。2013年的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令人记忆犹新,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今年很多景区启动“智慧旅游”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游客可以预约服务,风景区则可以做到预测和预警,以保障旅游安全。如,四川旅游监管和安全联动指挥平台通过流量监测等手段,降低景区出现游客拥堵或滞留的可能性,人数超过最大承载自动报警;基于北斗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也将在年内启用,让户外爱好者不再失联迷途。江苏旅游局通过官微(@江苏微旅游)实时播报26景区各自的国庆舒适度。而对于景区正向举措带来的负面效应,应该认识到旅游是一个综合服务体系,内外兼修才算一个完整的体系,价格只是吸引游客进入景区的外在因素之一,停车、厕所、疏导机制、饮水点、道路标识等配套是否完善,才是决定游客乃至网民满意与否的内在因素。
利用积极正面宣传和旅游营销淡化负面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结合景区旅游特色,抓住社会热点事件,充分运用微信、微博、视频、APP客户端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沟通和营销,并广泛关注不同类别游客的热点,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凸显旅游景区的服务意识,以此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借此吸引潜在游客。如,杭州西湖新浪官方微博粉丝近9万人,腾讯官方微博听众达41万多人,微博不但是景区发布旅游公益服务信息、为游客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开展景区文化知识普及宣传的主阵地,也成为景区炒作推荐冷僻景点、进行舆情正面引导的有力武器。多地政府及景区还推出官方APP,强调服务和形象传播。如三亚官方旅游APP,人们不仅能看到三亚旅游的新闻资讯,最新活动,酒店、景区最新促销信息,还能在游玩攻略中了解如何玩转三亚,甚至可以在图片视频中直观感受三亚之美。春节期间,据@峨眉山景区称,景区内报国寺、清音阁、万年寺、雷洞坪、金顶等人流集散地,均已实现无线WiFi覆盖。
善用大V、名博等意见领袖引领舆论正能量。近来,许多地方政府、宣传部门、旅游局、景区等也转变思路,邀请大V、名博主考察、采风之类的活动越来越多,如陕西网络大V走进绥德、大V带你游南京、大V受邀到四川广安参加“小平故里行”活动等。通过加强引导大V们的言论,来改变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及公信力,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城市、政府、景区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事实、引领舆论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然而,地方政府、景区与意见领袖该如何交往,在加大正面舆论引导的同时,如何善用网络大V起到预期舆论引导作用以及怎样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被预期外的、难以掌控的言论“误伤”,是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地方,而这也考验着有关部门处置舆情的媒介素养。
旅游相关政策调整或改革时,应充分尊重民众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当前,网民个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在旅游政策调整或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公民话语权的重要性。如果政策设计过程不科学、不透明,政策实施自然不到位,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网民会通过“用脚投票”,而旅游地居民会通过“集体示威”,反对不合理政策,保障自己的权益。其中,涉及相关旅游收费项目的政策,特别是曾经没有的旅游收费项目,尤其容易引发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如果地方政府处理不当,就会激发当地群众的过激行为和网络的负面批评。而在这些舆论中,多数网民倾向于用消极性质的词语,质疑政府旅游收费政策的合法性,以及公共职能是否正确体现。例如,此前的凤凰古城门票事件以及大理古城摊贩抗议城管事件等。因此,整个改革方案从设计到实行的过程,都应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改革的阵痛,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的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