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馆
1950年代:朴素的初期探索
上海这座城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发展后,留下了至今辉煌的建筑资源。解放前夕外国人撤离后,这些优质的建筑都收归国有,比如外滩的汇丰银行、马勒别墅、西郊宾馆等。“这是当时上海的基本情况,即使不造房,也留存着很多以后未必造得出的好房子。”
不过,1950年代的新建筑,首先主要是一些政治性的大型建筑,比如1955年建造的具有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中苏友好大厦。这类大型建筑在上海和北京都有。“但是上海这类建筑不多。”卢永毅教授说,上海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和北京不同的建造风貌。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一是由陈植和汪定曾设计的位于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二就是同济大学的文远楼和同济工会俱乐部。在社会大潮普遍向苏联的纪念性建筑靠拢时,这三座建筑在现代中透露出隐隐江南民居的气息,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自由和朴实,并关注功能的实用性。
另一类是在当时城市边缘建造的工人新村,以曹杨新村和闵行新城为代表,按照功能布局合理安排,力求每家住户都有好的朝向,将绿化和建筑有机结合,纪念性元素被降到最低,都是全新的探索。
中苏友好大厦
1955年,Anderlev &Jislova(苏联中央设计院)。
鲁迅纪念馆(见上图)
1956年, 陈植、汪定曾设计。
同济大学文远楼
1953年,黄毓麟设计。
曹杨新村
1953年,汪定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