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哪些建筑代表上海?

来源:东方早报
2015-01-26 09:48:02

1949年后,哪些建筑代表上海?

  

  华亭宾馆

  1980年代:自由创作,回应环境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是建筑重新开始探索并慢慢走向国际的阶段。宾馆的建造成为这个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位于徐家汇的华亭宾馆以流线型的大曲面,成为当时该地区独树一帜的高层建筑。而位于茂名南路的花园饭店新楼,与保留下来的原法国总会巴洛克式的老建筑交相辉映,是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的绝佳案例。

  酒店的建造在1991年开业的波特曼酒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位酒店业的大亨深谙大型宾馆与城市连接之道,将地面全部架空,把大堂做成开放的庭院,保证了车流的行走。三栋高楼的建筑体量美观宏伟,成为南京西路上不可忽略的一座建筑。

  1980年代在外滩有两栋高楼的建造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其一是1985年的联谊大厦,其二就是华东电力大楼。联谊大厦是上海市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方正的外形全部是用镜面玻璃,简洁大方,却也引起了当时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这突然出现外滩的“巨型怪物”都表示不适应。到了两年之后的华东电力大楼,一方面是对联谊大厦争议的反思,另一方面建筑界受到了西方建筑要回应环境的思潮的影响,建筑师开始认真思考一栋高楼要如何回应这片充满历史建筑的区域。

  卢永毅觉得,至少从两点上,华东电力大楼做得很成功,一是在体型上,大楼在顶部选择收的形态,如同老上海和平饭店和国际饭店的形态,轮廓线显得不呆板;二是其墙面模仿外滩许多红砖房采用了红色面砖,但又对材质进行了改良。“1980年代追求自由的创造,从这个角度讲,华东电力大楼非常有代表性。”

  这个时期在城市的郊区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建筑实践是松江方塔园。宋代的石板桥和方塔、明代的照壁和天妃宫,还有仿造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的何陋轩,同济的老教授冯纪忠巧妙地将历史的各个碎片重新组合起来,或幽静或开阔,中式园林与西方的公共园林的巧妙结合,在此可见一斑。

  联谊大厦

  1985年,张干源设计。

  华东电力大楼

  1988年,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

  华亭宾馆(见上图)

  1982-1986年,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

  波特曼酒店

  1987-1990年,波特曼设计。

  松江方塔园

  1978-1985年,冯纪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