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乘客搬运行李
文明从我做起,烟台掀起“全民创城”热潮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04年烟台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0.89亿,比上年增长17.5%,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增幅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居第一。改革开放带给烟台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社会各项事业也有很多新突破、新进步。创城正是对烟台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
烟台市创建文明城市有一个鲜明的理念,就是“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依靠群众”。在烟台,把文明城市创建和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坚持虚功实做,好事实办、办好。
2003年到2005年,烟台加大旧居民区的改造力度,对49个社区进行了综合整治,使38万居民从中受益。注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修缮改造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少儿图书馆等群众文化设施,建成了国家一级图书馆、市体育公园等高标准文化设施,完成了烟台山文物保护利用开发工程、滨海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工程等一批独具烟台魅力的文化景观,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城市管理,出台了包括城市卫生、网点建设、市场管理在内的20多个城市管理办法,建立了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市区保洁率达到100%,城市秩序不断优化。
从2002年开始,烟台就开展了“万人评机关”活动,组织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进行集中评议。2003年起,全市又广泛开展了以“面对面话环境,心连心促发展”为主题的与市民对话活动,根据群众的切实需要,市委、市政府每年还确定10到20件为民服务实事项目,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和为民服务实施项目的落实,使群众看到了城市发生的变化,使市民体验到了通过创城得到的实惠,从而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市民参与创城的积极性。
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中有着标本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年在全市开展的“爱心捐助”活动。这一活动起因于对生活困难群体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全市列入城乡低保范围的共有31400人,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享受低保的困难家庭及因突发病灾致困的家庭。这些家庭在经济收入、权益维护、参与竞争等方面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面临着生产、生活等诸多困难。如何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坚持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特别是要深入开展“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困”等一些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把广大干部群众中蕴藏的“关心社会、热心公益”的美好愿望,变成主动参与积极奉献的具体行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得到熏陶、教育和提高。
为此,市文明办、总工会、民政局、妇联和团委等部门的同志,到深圳、珠海学习考察先进经验,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爱心一日捐”为主要内容和载体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活动。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意见》,市委办、市府办先后印发了《“爱心一日捐”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搞好“爱心一日捐”活动的通知》。这三个文件对救助对象、救助途径以及“爱心一日捐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