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再造黑甲山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5-03-07 17:08:29

   在中国宏阔的城镇化浪潮中,所有城市都在努力再造城市细胞。在2014年,执政党也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作为强化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樊永强 贺占军/新疆乌鲁木齐报道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很多市民现在提起“黑甲山”三个字,还会露出不同寻常的神色——至少在2009年“七五”事件期间,黑甲山是感染整个乌鲁木齐的“疮口”之一。

  超乎很多人想象,乌鲁木齐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都市——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镇人口占比超过90%。这个比例甚至略高于北上广。

  在这座熙来攘往的城市里,南疆来客有延续几十年的聚居地:喀什人在黑甲山,阿克苏人在赛马场,和田人在大湾——它们都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南部城区,百分之八九十是自建房,也就是内地常说的棚户区。

  黑甲山区域户籍人口仅1万余,但在“七五”事件前,黑甲山及周边地区据说有10万流动人口。后来清理登记的结果更让人瞠目:有的家庭自祖父辈从喀什迁居于此,三代老少都没有户口。

  自2009年起,黑甲山经历了持续5年的再造,包括正在全国各城市推行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覆盖之下,其核心是如何克服基层人力、警力的紧张状况,将执政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力量成功下沉,充实并加固每一个网格。

乌鲁木齐:再造黑甲山

非如此,任何精心设置的登记、采集制度,无异于纸上谈兵。

  网格化的一个具体支撑是“以房管人”——如何了解一扇紧闭的房门有着怎样的外来住客,是中国大小城市用心求解的共同难题。

  而在黑甲山,房门背后,可能是酝酿灾难的暴恐分子。

  在中国宏阔的城镇化浪潮中,所有城市都在努力再造城市细胞。在2014年,执政党也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作为强化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黑甲山的努力,正在于让基层治理的网络更加密实、灵敏、强韧。

  首府心上的大石头

  45岁的梁震,1个多月前刚刚升任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副区长,距他离开天山区财政局到黑甲山片区管委会任职,刚好5年。

  所谓“片区管委会”,是2009年起乌鲁木齐诸多社会管理改革举措中最重大的一个:作为一级基层政权,“它与街道办事处最大的不同就是从科级升格到副处级”。梁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乌鲁木齐市共有61个片区管委会。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回溯,在“七五”事件中,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系暴露的问题令人震惊:成百上千来自南疆的青年被有组织地输入都市、隐身街巷而未被注意,直到暴恐事件爆发。

  那时,“外人轻易不敢进黑甲山。”梁震说,只有一两百米高的黑甲山,自上而下都是毫无规律、层层叠加的土房,所谓道路就是两排房子之间的曲折缝隙;能源来自柴火和煤块,常常是煤烟弥漫。

  在这个没有上下水的地方,“不仅是脏乱差那么简单,因为租金便宜,3元5元就可以住一夜,所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现任黑甲山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苏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样危机四伏的棚户区盘踞在地势稍高的乌木鲁齐城南,被基层干部们形容为“像大石头压在首府心上”。

  在2009年11月首批成立的6个片区管委会中,除了引人关注的二道桥,就是黑甲山、赛马场、大湾以及城西的雅玛里克山、仓房沟。

  作为天山区财政局党组书记,梁震在“七五”事件后立即投入社区。那时,从区县到自治区的上万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基层应急维稳。

  “财政局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但除了局长和主管科室的科长,其他人员全部下去了。”梁震说,财政局包干情况稍好的新华南路街道一个社区,“吃住都在那,不开会不回机关。”

  而进驻黑甲山的工作队,高峰时则超过300人。

  2009年11月,时年39岁的梁震,这个被公认为全区“最有前途”的科级干部,申请调到基层任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