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铸就巍巍天梯——北京某安装总队强军实践纪实

作者:毛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17 10:01:43

中国日报网10月17日电(记者 毛竞) “105天,102.44米高,1088根杆件,178.5吨。”77岁的总队退休工程师谭芳福脱口而出。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或许除了总队官兵,鲜有人知。

1964年10月16日,国人永远铭记。这一天,在人烟罕至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这组数字是总队官兵安装这座核爆塔的记录。伴着那一声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蘑菇云飘向天际,然而直到今天,核爆塔的残骸仍静卧在罗布泊首次核试验成功纪念碑旁,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历史高度。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场、到载人航天发射阵地、“嫦娥”探月卫星发射塔,他们用双手建成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的座座钢铁天梯,托起飞天之路;从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塔到世界一流的新型风洞,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完成340余项大型国防工程建设任务。这一座座神州大地上的地标,是国防事业的基石,是为这群可爱的人而竖立在天地间的无言的丰碑。他们,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文明”的北京某特种工程技术安装总队的战士们。

这支部队是我军唯一一支承担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阵地建设任务的专业工程劲旅。从1951年组建之日起,他们就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架梯铺路,伴随着我国革命与国防建设一路走来。

临危受命,引领中国速度

铮铮铁骨,铸就巍巍天梯——北京某安装总队强军实践纪实

图为“蜘蛛侠”发射塔。(图片来源:安装总队供图)

1989年2月,安装总队官兵征战川西大凉山,建设当时我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塔。

按照保证发射时间的要求,当时只有16个月的工期,能否如期完成关系着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关系着大国的声誉。

发射阵地建设初期,有位外国专家在现场说:“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大的工程,不可能,你们是在说梦话!”然而,仅半年后,人们看到,70多米高的塔架直指苍穹,这位外国专家站在发射塔下惊呆了,说:“我服了,你们的建设速度惊人快!”

总队937名官兵经过14个月的鏖战,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420个日夜,总队官兵挖运土石方2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5万立方米,安装钢结构5000多吨,几万套螺栓,机械车辆行程153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39圈……

这项工程创造了世界航天建设史上的奇迹。发射场整体工程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这也是军队首次获此殊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3号塔,可能是我国航天史上命运最为曲折的发射塔之一。2005年,总队接到命令,要他们限时拆除在1982年亲手建成的3号发射塔,并原址重建一座新塔,用于“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曾参与建设这座已将28颗卫星送入太空的“功勋塔”的韩登林、展才兴等高工,心情格外复杂。拥有30余年工作经验的展才兴参与建造了9座塔,拆塔却是头一遭。“我国发射塔架修建史上从未有过拆塔经验,高空作业危险性大,加之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难度空前。”

韩登林回忆说,拆塔前,他们带着全队施工人员一阶阶一直爬到最高层,看遍了功勋塔的角角落落,20多年过去了,每一颗螺栓、每一道钢梁都还那么熟悉,内心虽然不舍这座凝聚着他们心血的功勋发射塔,但更为国家航天事业不断发展而高兴。

在工程领域有这么一个说法:“宁建十座塔,不拆一座塔”。建造塔架都是从下向上顺序安装,随着高度逐步升高,负责安装的施工人员也能对高度渐渐适应。而拆除塔架正好相反,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从70多米高的3号塔架顶端开始,没有任何适应过程就马上进入高空作业,有很大的危险性。加之当地气候潮湿的状况,“锈螺栓已经跟螺母连接在一起了,我们用煤油浸泡渗透后再去拧。有时候因为塔架经过多次保养,上面油漆很厚,就要用气焊把漆烤掉,用煤油渗透后再拧。”展才兴介绍说。

现任副部队长的杨晓明当年只有36岁,担任该项目现场负责人。回忆起奇迹般的一年零17天拆建塔架的经历,他直言:“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到后来嗓子溃烂咽不下东西,全靠输液维持着。”

官兵6个月零23天完成塔架安装调试的纪录至今未破。56天将旧塔拆除完毕、16天抢出塔架基础、35天完成塔架主体安装……这背后是一张张细化到小时的工作计划。

年过半百的韩登林,每天在工地,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文件袋,里面除了施工资料就是药和针管。在高耸入云的发射塔上,大家经常看到,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的他躲在背风的角落里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然后继续工作。2006年12月29日,这座“探月工程”发射塔架提前交付。

按时提供、保证质量是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承诺。该总队共有4项工程获“鲁班奖”,一项获“詹天佑奖”,2项工程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两项工程被评为改革开放35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