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就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凝炼出的宝贵财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我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学习活动,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代表人物,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践行“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树立了榜样。
4年多过去,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成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
榜样力量 激励前行
榜样就在身边,他们用实际行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生动诠释着“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
自治区公路局拉贡机场高速公路管理分局养护中心桑达养护站副站长扎西林具,秉承“两路精神”,成为身边人的榜样,积极影响着每个人。
2015年“4·25”地震,樟木镇房屋倒塌、山体崩裂、交通中断。接到抢通道路命令的扎西林具不顾危险,火速赶往灾区一线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道路被堵,救援人员和物资进不去,作为抢险救灾队员的扎西林具心急如焚:“受困的人怎么样了?伤员没药怎么处理伤口?老人孩子会不会挨饿受冻?当时脑子里只有这些。”回忆起当时场景,扎西林具至今仍眉头紧锁。
“时间不等人,虽然危险,但我相信自己平时练就的技术。深吸一口气,我就直接上了。”为了尽快救出被困人员,扎西林具第一个开挖掘机进行作业。
飞石四溅,路基塌陷,情况危急,时间紧迫。看着扎西林具谨慎、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原本紧张慌乱的其他救援队员也就定下了心,一铲一铲地清除泥石。
连接樟木的道路终于被打通,亲眼看到受困人员一一脱离险境,精神高度紧张的扎西林具终于舒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危险时刻冲锋在前,日常工作兢兢业业。
在拉贡机场高速路段巡护、捡垃圾、检查,他每日不辍。“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非常重要。一点点垃圾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扎西林具说。
危难时刻冲在前,生死置之度外,工闲时刻不放松,巡查公路保安全,扎西林具秉承着“两路精神”,默默奉献。
通过媒体,扎西林具的故事不断传播,传递出源源不绝的社会正能量,激励着每个人。
各行各业都有榜样,各个群体都有典型。整个西藏都被榜样们感动着,榜样的力量不断引领着社会价值的导向,使践行“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成为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学习参观 点滴浸染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院内的谭冠三纪念园自2009年建成后,就颇受附近居民的喜爱。
“我从大一起就在纪念园里当义务讲解员。要把这里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实物、雕像讲解得清楚明白、生动有趣,少不了多看多学多记,为此我还参加了学校的‘老西藏精神’传承社团。每一次的练习和讲解过程,都让我对‘老西藏精神’的理解更深一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老西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畏艰难。”说完,王莎莎便对参观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了身旁的黑白照片。
除了谭冠三纪念园,每逢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前后,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内的“两路精神”纪念馆和拉萨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前也十分热闹。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两路精神”纪念馆的“80后”讲解员齐天舒告诉记者,她的爷爷曾经是从甘肃征召的2000名驮工中的一员,当年牵着骆驼加入青藏筑路大军。
“爷爷说,在沱沱河沿岸筑路时,每个人都带着白酒。到河里搬石头前喝两口,上岸后再用白酒擦身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常体温,否则就会被冻僵,再也醒不过来。”齐天舒还清楚地记得爷爷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爷爷还时常教导她,要铭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记忆里爷爷的故事,一点一滴的教诲,听着“两路”故事长大的齐天舒,如今,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传承发扬“两路精神”,续写着新的故事。
矢志践行 谱写新篇
绵延数千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实乃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老一辈“两路人”身上的精神和信念不可或缺,而这样宝贵的精神也需要我们一代代不断地传承、践行。而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川藏铁路将谱写“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崭新的篇章。
修筑川藏铁路相当于在高山峡谷之间修建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巨型过山车”。
踏入当地人都不敢进的深山勘查,登上牦牛都不愿去的荒岭测量。川藏铁路勘察设计者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确认过线路,才能放心地让火车从这条线路上开过。沿线环境复杂多变,高寒缺氧,地质灾害多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川藏铁路铺设者才能将铁轨铺下。
“工期紧、任务重,加班到深夜是常事。这边高原缺氧、气候恶劣,身体抵抗力跟着下降。鼻子出血,嗓子肿痛都不碍事,多喝点水,吃点润喉片就好了。”中铁十一局集团桥梁有限公司拉林铁路质检女工班成员崔欣说。
“有好几次同事发烧都没去医院,只说吃点药就好,生怕耽搁了工作。”说着,崔欣挑了挑眉,用眼神示意,这位“生病不肯去医院”的同事就是坐在一旁的颜双燕。
“当年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时,前辈们比我们更艰苦,这点事比起来根本不够谈。”颜双燕淡定地说。
“我们会经受考验,克服困难,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轨枕的质量检测,为拉林铁路段圆满顺利完工打好基础。”阳光下,颜双燕微笑着说,脸颊上的“高原红”仿佛是盛开在高原上最美丽的格桑花。
60多年,弹指而过,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丰富和发展“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为西藏的未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不忘感恩,翘首未来,秉承“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西藏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筱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