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方向”(爱国情 奋斗者)

坚守十余年后,团队提出电网安全性冗余判定解析条件和安全性评估新方法,最终实现了能源电力系统安全性快速评估的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唱响‘中国声音’,是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不变的追求。

“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方向”(爱国情 奋斗者)

来源:人民网 2019-03-28 10: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管晓宏近照。本报记者 张丹华摄

  大学时期的管晓宏。资料照片

在西安交通大学高耸的教学主楼西边,有一座两层小楼。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祖国号召,在时任校长彭康带领下,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至西安。师生为纪念老校长,将此楼命名为“彭康楼”。

几乎每天晚上,经过彭康楼的老师或学生,都会留意到楼上彻夜不灭的灯光。现在,这座小楼是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大本营。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院长、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负责人管晓宏,正是从这座小楼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7年靠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任职西安交通大学;上世纪90年代赴美深造后,放弃留美优厚待遇,重新回到交大任教——从求学到求职,管晓宏的脚步始终紧随祖国的需要,“我是在西迁精神影响下成长的一代,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方向。”

2003年8月14日,一场席卷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的停电事故,造成5000万人生活陷入瘫痪,损失无法估量。“这件事让我强烈认识到,超大规模的复杂电网安全优化是国家的重大需求。”管晓宏带领十几位师生开拓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领域的研究,团队成员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候一抬头,天都亮了”。

坚守十余年后,团队提出电网安全性冗余判定解析条件和安全性评估新方法,最终实现了能源电力系统安全性快速评估的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该成果应用于西北电网安全性分析,为电网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团队也因此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上世纪末,互联网开始进入国内。凭借多年海外经验,早在2000年,管晓宏就果断带领团队在西安交大开创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研究,还把自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配套经费投入其中。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搭建一个大规模服务器测试集群。经费有限,团队成员就自己动手捏水晶头、做网线,寻找收集废旧服务器进行修复。”管晓宏说。就这样,由214台服务器构成的测试平台一步步搭建起来,为系统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6年攻关,团队编写了近200万行代码,历经1200多次网络试验,提出了基于混合指数分布的僵尸网络探测与规模估计方法,解决了僵尸网络分布区域和规模大小的国际难题。2005年11月24日,在向科技部专家演示后,专家给出了少有的AA特优评价,成果在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用。

自1996年成立以来,团队累计培养了300余名毕业生,其中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西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2018年,团队摘获“三秦楷模”称号。

“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唱响‘中国声音’,是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不变的追求。”管晓宏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8日 07 版)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