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博鳌3月28日电(王晗)27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举行“中国区域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分论坛,与会各界嘉宾就中国区域发展都市圈时代的现状和未来展开热议。
“中国已经进入到都市圈的时代。”北京师范大学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说。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导致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客观上造成了都市圈化,也就是大城市通过圈层向外围扩散,表现在人口、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四个方面的都市圈化。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认为,可以微中心建设来促进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的发展。
顾强表示,中国都市圈与国际比较,差距不在核心区,主要在微中心和节点城市上。世界上有若干个大都市圈,如东京的核心区962万人,其都市圈在第二圈第三圈层20-50万人口的城市有18个,北京核心区有1634万人,但微中心、节点城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城市规划理念滞后、资源配置错位、跨行政区不能统筹;二是没有把节点城市、微中心建设发展纳入都市圈空间规划体系和范畴,以促进都市圈空间体系结构的集约化和合理化。
因此,他认为,要促进都市圈空间的合理化,促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把周边的微中心和节点城市纳入到都市圈规划。
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表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比构建跨区域城市群更能产生积极的落地效应和示范效应。他认为,在推进都市圈的建设中,政府应当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
他表示,当前最紧迫的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和后顾之忧,不仅是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也有利于扩大消费、扩大投资。“2018年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1.46万,城镇居民的年均收入3.92万,农民工的年均收入4.62万,他们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同样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托底的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后要更多地接纳从农村区域进入城市的人,让他们尽快地市民化,托底的事是政府必须做好的。”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表示,希望以人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来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消除种种的行政体制的约束,来推动都市圈的发展。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