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新老成昆线:半个世纪的奋斗接力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张宝图 75岁:千山万水任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的这种精神,不可能去完成的。小相岭隧道现场调度主任 郑冬冬:50多年前,我们很多人的爷爷、父亲不怕苦,不畏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爱国情 奋斗者】新老成昆线:半个世纪的奋斗接力

来源:央视网 2019-03-31 09: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爱国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奋斗是时代的前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上世纪六十年代,35万名建设者在崇山峻岭间修建起了被称为“人类征服自然奇迹”的成昆铁路;55年后,他们的后辈再次走进这片大山,承建新的成昆铁路,一条成昆线,把三代人的爱国情和报国志连接在了一起,一场半个世纪的奋斗接力在这里传承。

在新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施工现场,这几天,28岁的郑冬冬和同事们,正在进行隧道地下涌水的抽排作业,这条全长近22公里,I级高风险的隧道,是新成昆线路上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

小相岭隧道现场调度主任 郑冬冬:现场经常遇到突发状况,需要我们立即去解决,不管你在干嘛,哪怕在睡觉,一个电话必须要去现场看一下情况。一天24小时可能就在洞子里面过了。

2016年,成昆线扩能改造工程启动,新线路沿着老成昆线行进,部分路段采取截弯取直,距离比老成昆线减少了近200公里。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在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他提到不久前收到的一封来信,总书记说,来信让他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欣慰。这封信正是郑冬冬他们这群90后从新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上发出的。

小相岭隧道现场调度主任 郑冬冬: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青年一代备受鼓舞,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我们年轻一代接过前辈的旗帜,我们要勇于创新,勇于奉献。

距离小相岭隧道30公里外的沙木拉达隧道,曾是郑冬冬爷爷当年奋战过的地方,郑冬冬也成了家里在成昆铁路上奋斗的第三代。新成昆建设工程任务紧,郑冬冬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了,清明前夕,在河南老家的爷爷来到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要完成一个心愿。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郑守礼 82岁:离开50年了,我想看看我这在一块干活的老战友,他们已经去世50年,我趁着清明前,我怀念他们,我想来看看他们。

上世纪六十年代,郑爷爷和战友们承担了成昆铁路最长的沙木拉达隧道建设任务;当时不要说公路,连条像样的人走的路都没有,他们喊着号子,硬是将机器扛着抬着搬进了山。那时,隧道施工只能靠大锤、钢钎一点点凿孔爆破,连手持风钻都是稀罕物,每天24小时施工,隧道最快也只能掘进不到一米。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郑守礼 82岁:那时候的条件苦啥都没有,下雨天披个蓑衣,我把雨鞋脱掉给你穿,你上班了就穿,你下班了他穿,啥都艰苦。

然而要在这片被外国地质学家认定为“死亡禁区”的山谷里打隧道,暗河、断层、泥石流随处可见,塌方更是时常发生。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张宝图 75岁:沙木拉达隧道当年发生最大的一次事故塌方。我也埋在下面了,这个脸上缝了几针,腿上缝了十几针,我们后来牺牲了六个同志,把我们整个工班的几十号人全都救出来了。

老成昆铁路线,全长1100多公里,要建成991座桥梁,凿通427条隧道,35万名建设者用血汗和生命铸就了这条生命线,2100多人为之牺牲埋在了铁道旁。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张宝图 75岁:千山万水任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的这种精神,不可能去完成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老成昆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成昆建设者们的底气。目前,小相岭隧道正处在最艰难的攻坚施工期,新成昆铁路2022年建成通车后,从成都到昆明将由现在的20小时缩短到7小时以内,人流物流会更便捷。

小相岭隧道现场调度主任 郑冬冬:50多年前,我们很多人的爷爷、父亲不怕苦,不畏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天堑变成了通途。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更应该迎难而上,早日修通这条路,帮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