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下的60年变迁

甲梅巴宗山脚下、雄曲河畔,坐落着次麦社区,这里平均海拔3750米,山高谷深,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随着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扎西顿珠靠着务农和打工的积蓄,在顿珠农牧民施工队入股5万元、藏鸡养殖基地入股1万元,现在每年能分到三四千元的红利。

五世同堂下的60年变迁

来源:新华网 2019-04-03 17: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甲梅巴宗山脚下、雄曲河畔,坐落着次麦社区,这里平均海拔3750米,山高谷深,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位于半山腰的居委会大院里,这几天来往的村民不少,他们忙着挑选新房户型。48岁的次珍挑好户型后,在资料档案上签字,摁上手印。一旁正在建设的房子,二层带院的主体结构已竣工成形。

去年8月,边境小康村一期工程在山南洛扎县次麦社区动工,按照人均40平方米的标准,为当地村民建新房。与之配套的供电线路、自来水供给、公路等也完成了改造和修建。今年下半年,第一批村民就能住进新房,生活会更加便利。

现在的砖木结构旧房,有236平方米,是2009年政府的安居工程修建的。即将离开住了10年的房子,次珍心里五味杂陈。“住二层楼院确实是好事,但对老房子还有点舍不得,毕竟里面有太多的家庭记忆和感情。”她说。

对于这片土地和房屋,次珍84岁的奶奶古桑卓玛感情更深。60多年前,她还是一名“差巴”(相当于雇农),后来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压迫,便带着儿子扎西顿珠四处乞讨,到了次麦。在西藏民主改革后,他们分到了土地、牲畜和房屋,现在的房屋位置也是当时划分到的。

“国家分给土地、牲畜和房屋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像人一样活着。”古桑卓玛说。

有了土地和牲畜,这对母子生活有了着落。随着新粮种、农具的发放以及精细化耕作,糌粑、酥油逐渐有了富余。扎西顿珠娶妻成家,女儿次珍渐渐长大成人,一家其乐融融。

真正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随着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扎西顿珠靠着务农和打工的积蓄,在顿珠农牧民施工队入股5万元、藏鸡养殖基地入股1万元,现在每年能分到三四千元的红利。

好日子延续的同时,扎西顿珠和母亲古桑卓玛年纪也大了。由于丈夫索朗多吉车祸意外身亡,次珍逐渐成了一家的主要劳力。4亩地、9头牛以及1400亩草场,多年来由她打理,每年能产出上千斤的粮食和数百斤的酥油。

除了劳动创收外,他们一家还享受到国家各种补贴,两个老人每年都有1800元的养老金,“现在家里还有草场补贴、边境补贴等,一年算下来有近3万元。”次珍说,这些年真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

次珍的两个女儿——27岁的阿旺拉姆和25岁的西若措姆,享受义务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先后从高校毕业。如今姐姐在顿珠农牧民施工队当会计,去年收入达7万元;妹妹则忙着公务员备考。

“这两年喜事不断,去年阿旺拉姆给我添了外孙女,今年又是盖新房,日子越来越红火。”次珍说。

(李键、田金文)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