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马旭 耄耋之年捐资千万助教育(爱国情 奋斗者)

马旭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1947年,14岁的马旭考入东北军政大学,又先后在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1958年,马旭加入步兵某师卫生营手术绷带所任军医。

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马旭 耄耋之年捐资千万助教育(爱国情 奋斗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4-08 08: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马旭(左)和老伴在家门口。
徐 晨摄(影像中国)

见到马旭时,她正在老伴颜学庸搀扶下从舞蹈教室走出来——这里是武汉市黄陂区老年大学,他们每周都要乘公交过来学习课程。

如不是旁人介绍,很难把这位身着迷彩军装的瘦小老太太和英姿飒爽的“空中花木兰”联系起来。

两间低矮的平房,小小的院落里种了些油菜和莴苣;卧室里勉强放下一张床和几件家具,满墙的书占据了本就狭小的空间。这就是马旭夫妇的家。

自己过着俭朴的生活,却为他人“一掷千金”:去年9月,在武汉市一家银行网点,马旭夫妇向工作人员提出转账300万元,结果惊动了警察,以为老人遇上了电信诈骗。经多方核实才得知:马旭要将1000万元毕生积蓄捐给家乡办教育,这是分批捐出的第一笔善款。

“只有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帮他们改变命运。”马旭平静地说。

马旭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1947年,14岁的马旭考入东北军政大学,又先后在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1958年,马旭加入步兵某师卫生营手术绷带所任军医。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马旭奉命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她向组织提出,希望能和战士们一起参加跳伞训练。但由于她个子小,体重太轻,远不能达到训练大纲要求,请求没有被批准。

马旭不死心。她晚上偷偷到训练场上自己练习跳伞动作,每天练习上百次。

半年后的地面动作考核中,马旭连跳三次,动作标准利索。从此,马旭正式和战士们一起参加跳伞训练。20多年里,马旭跳伞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为了帮助空降兵避免在着陆时扭伤,她和同为军医的丈夫翻阅大量资料,结合自身跳伞实践,发明了“充气护踝”,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来,他们又一起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解决了空降兵高原跳伞的缺氧难题。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马旭,希望为家乡做些事情。2018年3月,她决心将通过搞科研、专利转让等积攒下的1000万元全部捐给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发展。今年2月,马旭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马旭夫妇房间的墙壁、柜子、桌子上,贴满了各种手抄双语小纸片,如今她仍在坚持学习。“我感觉从来没有离休过,总感觉时间不够用。”86岁的马旭说。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