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推动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平与和谐的重要平台。(原标题:“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访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

“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5-11 10: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推动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平与和谐的重要平台。”在即将赴中国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之际,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狄伯杰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利于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通,推动了文明交融,而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谐共处。

在狄伯杰看来,文明对话是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和本土主义的“解毒剂”。“当和平与和谐被拒之门外,保护主义和排外主义盛行时,我们可以从文明对话中获取线索。”狄伯杰说。对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他表示非常钦佩。他说,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狄伯杰认为,事实证明,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国长期快速发展。历史不断演进,文明和文化融合始终如一。在这一进程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是过去五千年来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在狄伯杰看来,关注一种文明是否不断吸收历史的智慧,要充分认清文明互鉴过程中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狄伯杰说,文明对话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参与者需要采取具体举措促进这一进程。首先,要鼓励文明研究,如加强多语种翻译研究,加强不同国家文化的传播。在这方面印中互译经典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人文交流是文明对话的支柱。再次,在现有对话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话的机制化建设,为文明互鉴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原标题:“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访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