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杨虎城:红潮澎湃掩斗牛

走进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杨虎城将军陵园,肃穆庄严,迎面斜坡上镶嵌着“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八个大字。1950年2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葬杨虎城于西安南郊少陵原畔,并建立杨虎城将军陵园。

爱国将领杨虎城:红潮澎湃掩斗牛

来源:新华网 2019-05-22 10: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西安5月22日电(记者李浩)走进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杨虎城将军陵园,肃穆庄严,迎面斜坡上镶嵌着“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八个大字。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杨虎城就长眠于此。

杨虎城,1893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9年,他成立以劫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加陕西民军,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第3路军第一支队司令。1921年任靖国军第3路军司令。

1924年,杨虎城加入国民党。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主张联共,聘请共产党员魏野畴担任他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从此,一直和共产党人保持良好的友谊。在此期间,杨虎城目睹了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又受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鼓舞,挥毫写下:大陆沉沉睡已久,群兽无忌环球走。骨髅垒垒高太华,红潮澎湃掩斗牛。

1927年,杨虎城任国民革命军联军第10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师长。后任第17师师长,陆军第7军军长。1930年任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秘密支持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的工作,主张联共抗日。1933年,与进入川、陕的红四方面军订立互不侵犯的协议。中共中央进入陕、甘后,他秘密接见中共代表汪锋,表示完全赞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达成与中共联合抗日的协议,中共中央于1936年秋派张文彬为驻17路军的代表。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同张学良顺应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要求,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了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令辞职“出洋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回国,随即被国民党囚禁长达12年之久,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1949年9月6日,杨虎城被秘密杀害,时年56岁。

1950年2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葬杨虎城于西安南郊少陵原畔,并建立杨虎城将军陵园。这里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1年,当地政府新建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影像、实景还原等方式,将历史背景与杨虎城将军悲壮感人的一生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轨迹。

(李浩)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