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红军(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彭家祠堂,褐色的老木房子静默伫立(见图)。长征期间,仅湖南郴县游击队和中共宜乐工委就安置红军伤病员700多人,红军有的被乡亲认作儿子,有的被当作女婿,躲过敌人疯狂的搜捕。

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红军(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6-28 11: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彭家祠堂,褐色的老木房子静默伫立(见图)。6月25日,湖南省绥宁县黄土矿镇同乐村村民围在堂前,讲述红军的故事。

“就是在这里,贺炳炎将军在手术中被锯掉了右臂。”村民袁均尾指着一角说。一块木门板架在两条长凳上,就是当时的手术台。没有麻醉,没有手术器械,墙上挂着的木工手锯,无言地诉说那个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手术场景——在约两个小时里,血肉,在铁锯条下一丝丝撕裂;毛巾,被紧咬的牙关一点点磨烂……

1935年12月,红军部队到达绥宁时与敌人交战。枪弹如雨,红五师师长贺炳炎多处负伤,右臂被炸得血肉模糊。他被抬到了设在同乐村彭家祠堂的临时战地医院,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做了截肢手术。

袁均尾的父亲盛芳珍是红五师通信兵,尾椎骨被打穿,也在此救治,目睹了贺炳炎的手术过程。这一幕,当地百姓同样看在眼里,他们为红军战士的惊人意志所震撼,更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所折服。淳朴的百姓决定,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战场上受伤的红军。

此后,红军部队向武阳转移。盛芳珍等21名战士因受伤严重不能行军,被托付给当地老百姓。村民彭华崇冒着生命危险,把盛芳珍藏在家里,收养为第三子。

“后来国民党抓壮丁,三丁抽一,彭华崇爷爷想把自己孩子送去。”袁均尾说。最终,在其他村民帮助下,彭华崇把盛芳珍过继给表亲袁子桐,保全了这名红军战士。

“我父亲从姓盛,到姓彭,再改姓袁,最终在乡亲们的保护下,活了下来,2012年去世。”袁均尾感慨。

长征期间,仅湖南郴县游击队和中共宜乐工委就安置红军伤病员700多人,红军有的被乡亲认作儿子,有的被当作女婿,躲过敌人疯狂的搜捕。

看似,原本非亲非故,终至骨肉之情;其实,原本即是一家,方有鱼水情深。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