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种植杂交小麦的大爷被网友称为“西域袁隆平” ,他说…

为了方便研究小麦新品种,张正才说服老伴王秀云和子女离开乌鲁木齐市的住所,来到新疆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山丹户村定居,开始了冬小麦杂交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的研究工作。瓦里斯江·乌马尔江摄  除了培育小麦新品种外,张正才还培育了冬天不埋土,自然越冬的抗寒葡萄。

这位种植杂交小麦的大爷被网友称为“西域袁隆平” ,他说…

来源: 中国新闻社
2019-07-30 15: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只是做了一件农业科技工作者该做的事情。今后要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做事为群众服务。”


今年78岁的老人张正才,20年来坚持研究杂交选育冬小麦高产优质品种。他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50号”已在新疆推广种植逾20万亩。


被网友称为“西域袁隆平,新疆之楷模”。


78岁的张正才走在新品种麦田里,是他最幸福的事情。瓦里斯江·乌马尔江 摄


这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头发全白、精神矍铄。衣着朴素的他,经常穿着一双鞋边开裂的布鞋,嘴里始终念叨着“时间不够用


为何他总说时间不够用?看看张正才的故事你就懂了……


起早贪黑、废寝忘食

住在漏雨的土屋里搞科研


张正才毕业于新疆昌吉农校,学习农作物栽培学专业的他38年扎根农业第一线。1999年退休后,张正才通过新闻了解到新疆小麦品种匮乏、南北疆小麦优良品种不多,便立志在小麦优良品种研究上做出突破。


至此,他开始利用曾经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研究小麦新品种。


58岁,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张正才的杂交小麦培育之路才刚开始。


为了方便研究小麦新品种,张正才说服老伴王秀云和子女离开乌鲁木齐市的住所,来到新疆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山丹户村定居,开始了冬小麦杂交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的研究工作。



夏季浅黄色短袖,秋天橄榄绿外衣,一双鞋边开裂的布鞋成为他的标配,附近村民都知道,村里来了一位能吃苦的‘农民’。由于吃穿很简单,大伙以为他是真正的农民,平日见他也都在农田里。”王秀云说。


本以为可以度过幸福美满晚年生活的王秀云,来到农村后,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所有的幻想。


“大戈壁滩最后一家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房子不仅掉土,下雨时还漏雨。”王秀云向记者描述他们艰苦的居住环境在戈壁滩居住,卫生各方面都很差,卫生间自己建,房屋掉土、漏雨,也得自己维护。


不仅如此,每天最发愁的事情就是没有吃的水,还得提上水壶到处去找着要水,“有时做饭急用,他就骑上自行车到公路边上去跟人家要上一壶水做饭。王秀云说。


张正才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进行小麦品种研究,王秀云在农村生活很是乏味,多次想回乌鲁木齐。她有时候也会幻想一下城里的退休生活:与朋友们跳一跳广场舞,闲时在广场上转一转,跟朋友聊聊天。


“让我守着几亩地,在大戈壁滩上就度过晚年,好多次想离开。”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丈夫张正才的精神感动了王秀云,她也慢慢适应了农村生活,并安心照顾张正才的起居。


白天地里干活,晚上看书学习

跑遍新疆收集小麦品种


收集优良的无转基因麦种,构建小麦种质资源库是张正才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关键所在。


20年来,张正才跑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还先后前往安徽、山东等地寻找产量高、耐低温的优良麦种。


平日节俭的他,却将退休工资和孩子们给的生活费全部用到了选育小麦新品种上。但这还不够,在玛纳斯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张正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冬小麦杂交育种基地,并配套了灌溉系统。


“以前水浇不上,我就买了一个三轮车,车上放着水桶,一行一行用茶壶舀着浇。现在好了,不仅有了六亩地,还有了水井。”张正才说。


张正才在麦田里观察小麦的成长情况。瓦里斯江·乌马尔江摄


张正才讲到,“冬小麦杂交育种选择父母本很重要,不但要品质特别好,还要早熟、免疫性强、抗倒伏,这样的两个品种组合在一起,才能杂交选育出来好的后代。”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正才感到自身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再支持他继续研究新品种,于是他白天地里干活,晚上看书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将最新的理论知识用于选育新品种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活到老,学到老”。


那段时间,妻子王秀云最担心他的身体:“当时为了学习理论知识,吃完饭就到书桌上,休息时间都没有,每天睡眠都不到6小时,起早贪黑翻阅书籍、记录。


张正才理论学习期间,为了记下重要知识点,他就用老办法,翻阅一遍,记不住再写一遍。“农业科技方面书内容太多,根据需要的学习,边学、边看、边记,害怕记不住,书合上之后,再默写一遍,就忘不掉了。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研究出来好成果,给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量,要不然我白拿国家的退休金了,学了这么多知识白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麦与抗寒葡萄研究都有收获


20年来,张正才始终坚持研究杂交选育冬小麦高产优质品种。不管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没有水,就人工拉水;没有机器耕地,就自己一点一点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每天到地里,先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早熟、免疫性强、抗倒伏的品种,做父母本,然后剔除发育不完整的麦粒,再进行去雄、授粉等操作,每一道工序,都将决定小麦下一代的品质。”


张正才培育的“新冬50号”因为产量高,品质好,农民都喜欢种。瓦里斯江·乌马尔江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张正才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宜新疆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50号”。该品种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耐低温、品质优、性状稳定等特点。


目前,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给张正才发了品种审定合格证。“新冬50号”也已经推广到阿克苏、奇台、伊犁、塔城等地,产量都在700多公斤。“因为产量高,品质好,农民都喜欢种。”


如今,冬小麦新品种“新冬50号”已在新疆南北疆推广种植逾20万亩,在北疆累计销售4100吨,平均单价4.5元,实现收入约1845万元。


张正才将继续围绕小麦、葡萄、李子、苹果等作物开展品种选育研究。瓦里斯江·乌马尔江摄


除了培育小麦新品种外,张正才还培育了冬天不埋土,自然越冬的抗寒葡萄。


2011年,张正才坐火车前往东北,历经9个月,拿回了东北野生山葡萄苗。与食用葡萄进行杂交培育,为食用葡萄选育育种,与原产自法国的赤霞珠葡萄品种进行杂交培育,为酿酒葡萄选育育种。


经过8年的反复试验,葡萄可抵御零下30℃的天气安全越冬,免疫性强,颜色深红,可以用于制作中档葡萄酒原料。


2016年,张正才他看到很多糖尿病人不适合吃面食,吃了面食血糖很高,他为了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又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培育低糖小麦的研究。


采用基因重组理论和远缘杂交理论,目前低糖冬小麦的糖分有所下降。但是,张正才科研之路仍在继续。


“你奋斗了就有收获,你就有快乐。


张正才的事迹传开后,他被网友称为“西域袁隆平,新疆之楷模”。他却坦言,“我只是做了一件农业科技工作者该做的事情,今后要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做事为群众服务。”


张正才的成功,离不开亲人的支持和鼓励,妻子王秀云也将默默地陪着他、支持他、照顾他。


在成绩面前,张正才并未停滞不前,他表示,将来还要继续围绕小麦、葡萄、李子、苹果等作物开展品种选育研究,用毕生精力为新疆现代农业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


“你奋斗了就有收获,你就有快乐。”张正才说。


小新推荐


赵志红自认“呼格案”真凶,最高法:证据不足 不予确定


西藏如此多娇!


这个游戏只有 “学霸”才能玩,而他们玩成了全国冠军!



作者:王小军 瓦力斯江·乌马尔江

制图:吕永胜

编辑:李玉素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