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读”一书 照亮前行路——记2018年“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陈征

一生“读”一书 照亮前行路——记2018年“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陈征 ”  陈征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出席其发表的《我与<资本论>》文章座谈会(2015年2月8日摄)。

一生“读”一书 照亮前行路——记2018年“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陈征

来源:新华网 2019-09-25 14: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辈子,陈征教授都在研究《资本论》,将毕生心血倾注到这部经典著作上,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上点亮了一座座“灯塔”。

1928年,陈征出生于江苏书香门第。抗战胜利后,他读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那时年少还读不太懂,但没想到,从此和这本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陈征说。

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各行各业急需一批经济管理干部。为此,陈征所在的苏南公学特设企业财务管理系,旨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但师资匮乏。

“我边学边教。”年轻的陈征满腔热情地承担了这个任务,从此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唯一可选用的两本经济学书籍也都是从《资本论》中节选摘录的。为了讲好课,陈征下决心读懂《资本论》。三卷艰涩深奥的理论,陈征反复研读,一点点“啃”。

“从不懂到基本上懂,从摸不着头脑到能通俗地介绍基本内容,并说明其来龙去脉,不知反复看了多少遍,才‘摸’进了《资本论》的大门。”陈征说。

随后,陈征除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外,还到党校进修、得名师指点、找同学切磋。“钻研得越深,体会越深刻。”他逐步坚定了深入研究《资本论》的决心和信心。

  陈征教授在位于福州市的家中工作学习(2018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

1955年,陈征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工作,主讲课程之一正是《资本论》。在一期业余学习班上,学员们因为经常出差,希望陈征能发讲稿供他们自学。陈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讲稿铅字排印,不仅发给学员,还发给各县的讲师团作参考。

学员们反响热烈:即便没听讲课,光看讲稿也基本上可以读懂《资本论》了。学员们拿到的“讲稿”,实际上是陈征根据学员听课、讨论情况,反复研究、整理、修改和充实的成果。

“我始终对《资本论》研究充满信心和动力。”陈征说,理论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洞穿古今,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上世纪60年代,陈征一度被派往农村工作,上午劳动、晚上开会。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资本论》和有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农村情况,较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业和农民问题。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掀起学习《资本论》的热潮。由于《资本论》比较难懂,于是,陈征将党校上课时期的讲稿进一步整理、修改,定名为《〈资本论〉解说》陆续出版。

《〈资本论〉解说》不仅对原著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详细标注,还注明了涉及的典故、历史资料以及译文原文中的笔误之处。这部倾注了陈征心血的著作,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对《资本论》全三卷系统解说的著作”。

《〈资本论〉解说》一印再印,并作为教材被全国各地学校广泛使用。有人说,《〈资本论〉解说》培养了“一代经济学人”;有人把学习《资本论》的收获运用到从政、从商实际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陈征欣慰表示:“这充分显示了《资本论》巨大的学术威力和思想作用。”

此时,距首卷《资本论》出版已经过去了百余年,社会上也出现过“《资本论》过时”的声音。陈征坚定表示:“《资本论》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问题,预见了资本主义一定要向更高级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对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陈征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出席其发表的《我与 <资本论> 》文章座谈会(2015年2月8日摄)。新华社发

从1996年开始,年近7旬的陈征又和学生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和“现代科学劳动理论”,回击“资本论过时论”:前者为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后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不发展不是科学,是死路一条。”陈征说,经典理论一定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才能永葆生命力。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在运用《资本论》有关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在坚持运用中发展,在运用发展中坚持,是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

如今,年过90的陈征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去年还在指导学生的课业。 “我还没有退休,也不需要退休。”陈征笑着说。

70载学术生涯中,陈征作为学科创始人,亲自组建和发展了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阵地。2018年,陈征获评“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

“我十分高兴和自豪,因为这是世界的奖项,说明世界认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研究,也把中国对《资本论》的研究推向了全球。”陈征说。

(陈弘毅、林超)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