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生“长”成大产业(田间追踪高质量)

“过了这门,就到俺正阳了!”司机师傅话音刚落,车窗外就闪出一道景观门,正当中的展板形状是颗大大的花生,上书“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左右柱子上的对联很是醒目:“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

小花生“长”成大产业(田间追踪高质量)

来源: 人民日报
2019-10-11 11: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正阳县熊寨镇农民在田里拔花生。

高万宝 胡瑞琪摄影报道

“过了这门,就到俺正阳了!”司机师傅话音刚落,车窗外就闪出一道景观门,正当中的展板形状是颗大大的花生,上书“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左右柱子上的对联很是醒目:“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

提起花生,家喻户晓,可靠种花生竟能得到这等响亮的名头?一组数据打消了心中的疑虑:正阳花生种植面积170万亩,年产量达50余万吨,保持“中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已20多年。如今,30多家企业进驻正阳,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让花生不再只卖“原字号”,更让原本属于废弃物的花生秧、花生壳等变身成几千元一吨的俏货。

这小小花生的身价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正阳的花生产业又是如何搭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的,且随探访一番。

先有标准化,才能涨身价

走进付寨乡章寨村的花生地,刚刚收获的花生整齐地摆放成行,成片的花生田仿佛一幅巨大的写意画。村民李合林正在查看今年的收成如何。“今年天旱,但我种的品种产量还不错,价格也不赖。”说到这儿,李合林心里挺踏实。

伺候了一辈子花生的李合林,这几年开始张罗万帮种植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花生地足足2000多亩!“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合林和拉起家常:种花生可是个力气活——种时要掘地,一粒一粒弯腰点播,收时要完成挖、放、拍、抖、摔一系列动作,就算是年轻小伙连干两天都吃不消!

现在一切都在改变。170万亩的花生田,从种植、收获、摘果到剥壳、花生米精选等环节都有帮手——播种铺膜机、收摘一体机、直线筛分机、花生脱壳机……16万多台各类花生机械大显身手,已经让花生的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一周左右。全程机械化,不仅让花生种植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还让种植成本也便宜了不少。李合林说,“以前请人收花生,一亩地没个300元下不来,现在一亩花上个30元就妥了。”

种花生容易了,可如何让种出来的好花生卖上好价格,成了李合林面临的新课题。

“先有标准化,才能涨身价。”李合林的合作伙伴、邦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展说,好花生没有好价钱与市场上的花生大多“蓬头垢面”有关系——果型大小不一,洁净度差,还掺杂着裂口果、烂芽果、残次果。“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回收,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靠订单带动示范种植。”

好品种打牢产业基础。在正阳,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人们都称他为“花生院士”。他选育的豫花7号、豫花14号等早熟品种,让正阳乃至黄淮海地区实现了小麦、花生接茬种植,远杂9102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豫花37号”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也在持续扩大。农业农村部门对正阳花生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绿色产品标准。

这不,李合林的2000亩地就种上了“豫花37号”。“比普通花生一斤多卖一块多,一亩地收益能多七八百元。”李合林掏出手机神秘地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在开满黄花的地里,他正和一个穿白大褂的老人蹲在花生丛里笑呢!原来是前不久,张新友院士又带着团队来李合林的基地里帮他把脉花生生长情况了。

原先零碎的田块也被成片的示范田替代。李合林的办公室里现在多了一套智慧农业设备,摄像头就安在田头,屋里点点鼠标就能掌握地里的一举一动。他指着屏幕上一道道起伏的花生丛介绍,平地种花生,排水不畅,烂果多,品质差。咋办?张院士支招,起垄种植!平地上起高13厘米。旱时顺沟浇灌,防止土壤板结;涝时易于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如今,全县花生起垄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

“去年一亩地打了700多斤,瞅这长势,今年亩产800斤打不住!”李合林说,“去年山东专家来考察,瞧着俺们的产量、品质大为惊叹,非要带些种子回去研究研究。”话语里透着自豪。

科技助力花生变身,产业链条向纵深延展

花生要想身价大涨,除了种植环节发力,还必须盯住加工环节。

李合林领着到了汇丰粮油公司。这里是万帮合作社的加工基地。花生拉过来,去壳变成花生米。倒入地坑,经过提升机进入生产线,按照个头比重筛选,最后进行包装。

“别看只是初加工,花生身价增长就从这里开始。”公司负责人艾振魁沿着生产线边走边介绍:“脱壳,一斤花生从2.8元涨到4元;大小分级,七八十毫米的大花生六块五一斤,三四十毫米的4块多一斤,就连破碎的‘半米’也能做成花生碎出手。”

数据显示,前些年正阳花生2/3通过去壳分选初加工进入市场,农民收入的60%也来源于花生。但花生变成花生米,依然还是停留在“原字号”阶段,丰年卖难依然时常发生。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坦言,“170万亩的规模是正阳花生产业的优势,但这个传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有规模优势远远不够,盯准市场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产业持续深化升级是当务之急。”她随手抓起一把沾着泥的花生说:“这样直接卖,最多几毛钱一斤。如果加工成小食品,一小袋在超市里能卖两三块钱。这就是十倍的利润,十倍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从引进龙头企业开始。正阳县花生办负责人梁莹介绍,全县170万亩花生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引来了众多深加工企业。不仅君乐宝、鲁花两个知名大企业落户正阳,另外30多家以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饮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为主的深加工企业也进驻县里,花生产业集群正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渐渐形成。

这给初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花生经过脱壳分选后,还要运往精深加工企业继续增值旅程。”不久前,艾振魁顺着产业链找生意,不仅联系上了食品厂、油料厂,为他们订单供货,还跟鲁花接上了头。现在地里的花生还没成熟,就已经被提前预订了。

走进正阳鲁花公司,一阵阵浓烈的油香扑鼻而来。企业安全主管吕建向展示了一款新产品“高油酸花生油”,油酸含量大于75%。750毫升的油瓶,看着不大,市场售价却达每瓶80元,是普通花生油价格的四倍。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辉说,为啥贵,贵在营养价值高。“油酸含量媲美橄榄油,高温烹饪也不会被破坏,满足了人们吃得健康的饮食需求。”

除了变身食用油,正阳的花生深加工产业链条还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休闲食品方向延伸。“正阳花生米小粒饱、口感好,蛋白含量丰富,适宜加工花生食品。”正花集团副总经理谷春节介绍,跟着市场走,依葫芦画瓢不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改善质量,创新转化农产品是努力的方向。如今正花推出的8大系列40多种花生小食品,包括烘烤、油炸、醋泡等风味,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农产品在市场上能走多远,关键要看科技这条‘腿’有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说,加工链条短,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数量少是制约花生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有效破解难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目前在正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花生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在成为花生产业链条延展的目标。王强说,就拿采用低温压榨后得到的花生饼粕来说,可以用来生产低残油、低变性花生蛋白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发健康食品,几次变身后,附加值要比花生饼粕提高近2倍。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花生价值被“吃干榨净”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则谜语很多人耳熟能详。可你知道吗,如今在正阳,不仅“白胖子”(花生仁)通过深加工身价翻倍,成了宝贝。就连麻屋子(花生壳)、红帐子(花生红衣)也变成了“香饽饽”。

“花生浑身都是宝,说的多是花生果的利用。可别忘了还有一半价值可供开发。”余辉说,170万亩的花生,产出的秸秆量和花生果产量基本相当,每年大概52万吨左右。与此同时,花生壳的总产量也得有16万吨。

靠着花生秸秆,天润农业公司董事长曾兆军办起了“花生秧银行”——群众可凭“花生秧存折”随时存放秸秆、随时支取现金,还可等价交换肥料、湖羊等。存的时间长,还有“利息”拿。

存这么多花生秧有啥用?曾兆军说,花生秧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优质的饲草资源。过去花生秧扔了都没人要,如今经过粗加工一吨就能卖到600多元,经过造粒一吨能达到1500多元,如果做成配方饲料,价格更是能达到一吨3000元。

“花生秧里还蕴藏着一个大产业,按照正阳花生秸秆一年的存量计算,每年可出栏上百万只肉羊。”曾兆军说,现在县里每年外销秸秆45万多吨,如果把这些饲料留下发展牛羊养殖,通过循环农业,效益还能翻着番儿向上涨。

走进新天地草业,小山一样的存货就是花生壳、花生秧压缩成的新产品,小拇指粗细,看着好像干电池。看着不起眼,浓缩的可都是精华。随手用木锨铲了一小堆,险些有点掂不动!“能食用的做饲料,不能食用的做生物质燃粒,一点没糟践!”新天地草业董事长蒋金锋说。

“普通的饲料相当于压缩饼干,高端的相当于营养饼干,混合加入玉米、豆粕等浓缩原料。”蒋金锋介绍,前不久有个养大雁企业,要走了100多吨特制养料。就连南京国际赛马场身价几百万的赛马也吃上了他的产品,一口气订走了2000吨。

数据显示,目前正阳全县已建起花生草场1200多个,还有天润农业、新天地草业等50多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采访发现,哪个企业观念更新得快,哪个企业就会充满活力。转换思路才能有出路,不然,即使身在宝山,也难以识宝。余辉说:“花生壳不起眼,拿来烧柴作用不大,通常当成废料倒掉。可烧掉、埋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其他地方,它是令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

但在正阳,花生壳不仅被做成了饲料,还做成了香菇!余辉领着到了县食用菌合作社。合作社技术员刘文豪举起一个菌包展示,里面将近1/3用的是发酵后的花生壳。“这是一举三得。”刘文豪说:“第一得,花生壳粉碎成渣拌着锯末,能够降低菌袋破损率;第二得,更加经济环保,每年可节约成本10万多元;第三得,香菇产量高、味道美,花生香菇成了合作社的新招牌。”

要想实现增收,花生“另一半”资源化利用的空间还很大。如果能把吃干榨净做到极致,变废为宝,产品价格后面多出一两个零不成问题。

八个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把目光盯在了“红帐子”的健康养生功能上。利用花生红衣开发了红衣茶、红衣膏、红衣胶囊等新产品。普通的花生茶一斤40元,高档的卖到数百元。公司还申报了花生壳枕头的国家发明专利。公司负责人闫东介绍,同类商品在海外卖到了四五百元一个,他们也打算往国外供货。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业由大做强

来到正阳,不用到花生田里,街头走一走就能发现不少“花生元素”——花生公园、花生大道……花生公园里躺着的“大花生”是展览馆,中心雕塑是双手捧着的花生果,就连垃圾桶都做成了立着的“小花生”。

去年以来,150多批次的专家和游客来正阳参观考察花生产业。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正阳不少饭馆里都开发出了用花生做成的招牌菜——花生仁过桥排骨、花生牛舌酥、碧绿花生鱼片、荷花花生包……听说,县里专门研发了200多个以花生为食材的佳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宴席,努力打造“花生美食之乡”。

花生产业继续深化升级,其实在土地之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遵循着这样的思路,正阳的花生产业正变得立体。

去年9月7日,“正阳花生”挂牌上市。全国2000多家花生企业的报价,正阳“说了算”。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通过建立检测标准,已实现交易2万多吨,去除中间环节,直达消费企业。在交易中心里,连成一排的长桌上摆着各色花生衍生品,副总裁程功介绍,这几乎是县域内所有产品的集合,有96种之多,全部放在平台的花生超市线上销售。

“花生天地”是正阳新地花生集团打造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占地7平方公里。集团董事长李广海介绍,一产叫“花生田园守望”,包括五万亩花生种植基地;二产叫“花生梦工厂”,生产全系列花生产品;三产叫“花生主题乐园”,实现展览文化与休闲度假、花生游乐等业态融合。“让花生生产、加工成为休闲旅游的一部分,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日益“长大”的小花生还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金豆豆”。

王大塘村是个贫困村,如今有了新指望——村里的地多数流转给了花生天地。“土地流转出去统一种植,俺成了工薪阶层,一年收入增加两万多元。”村里的贫困户喻伟说,村里不少人在家门口务工,拣择、分选花生米,照顾家里、赚取工资两不误。

依托花生产业,2018年底正阳县8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250元增长到去年的11600元,年均增长10%。

到花生天地参观,每个游客都会喝到一种特殊的茶叶——花生叶与海棠叶、枸杞子等混搭经低温研磨做成的便捷茶包。用沸水冲泡,琥珀色鲜亮喜人,抿一口,茶香从舌尖沁到咽喉。品茶的人络绎不绝,尝过之后不少人会顺手带走几袋做纪念,销量不错。

“这便捷茶包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的,保留原料特色,用这份天然口感打动人心,让人铭记……”梁莹放下茶杯问:“你说,俺们正阳的花生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做强,赢得市场认可,不正像这茶包吗?”本报 常 钦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