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眼,看破星辰,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中国天眼”FAST,可能是今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之一。我身边的这位科学家叫南仁东,就是他最早提出了“天眼”的构想。那是199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直径只有25米,为了做研究,科学家有的时候就只能跑到国外去“借”。

那一眼,看破星辰,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31 12: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天眼”FAST,可能是今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之一。这个落成于2016年、看上去像一口大锅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不通路、不通电,与工业文明几乎隔绝,20公里的距离,就是村民眼中的整个世界。20多年过去了,这片大山深处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敬请收看《中国有故事》

第7集:那一眼,看破星辰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大家好!在我的身后,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眼”。

这个落成于2016年,看上去像一口大锅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我身边的这位科学家叫南仁东,就是他最早提出了“天眼”的构想。

那是199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直径只有25米,为了做研究,科学家有的时候就只能跑到国外去“借”。

中国难道就不能造自己的大望远镜吗?

造,就要造最大的!

南仁东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构想,那一年,他49岁。

这个年近半百的科学家,把眼睛瞄向了喀斯特地貌集中的贵州,在这里,他要给“天眼”找到一个“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地图,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

这张照片,记录着南仁东一次“寻坑”经历。

这天,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眼看着山洪就要冲下来了,他连滚带爬地回到垭口时,全身都已经湿透。身边的人都吓出了冷汗,南仁东却一笑带过。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危险,伴随着他寻址的12年。

工程建设的5年半,同样不易。身为“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牢牢扎根在现场的一名工人。

“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 ,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这是2014年,在“天眼”反射面吊装之前,南仁东进行的“小飞人”试验。这项试验要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南仁东坚持第一个上。

那一年,他69岁。

这个东西(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2017年10月10日,“天眼”捷报传来,中国望远镜第一次发现脉冲星。

这个消息,震惊了国际天文界!

南仁东,却没能等到这一刻。此时,为“中国天眼”操劳了22年的他,刚刚去世25天。

72载人生路。

南仁东永远闭上了双眼,但给人类留下了看破星辰的“天眼”。

  回看往期视频(戳蓝色字体):

第1集:一种相思,两段传奇

第2集:一把二胡震天响

第3集:“两弹一星”的“星”是怎么造出来的?

第4集:比珠峰大本营还高百米,在那儿竟有一座塔!

第5集:“铁人“到底有多铁?!

第6集 :去北大荒“北漂”!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社、中央企业团工委、江苏广电总台互联网产品中心联合出品的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有故事》上线了。这一栏目将挖掘梳理新中国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风格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一代代平凡的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发展敢于牺牲、勤于奋斗的奉献精神。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