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首次论坛在北二外举行

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首次论坛在北二外举行

来源:网络 2019-11-08 17: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7日,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首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中心)首次翻译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幕。研究院院长鲍川运教授、陈明明大使等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及外交部、海内外的专家、中国外文局、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市相关部门代表、国内相关智库和学校职能部门领导、相关学院代表、参与研究院工作的校内外师生及有关媒体出席了该仪式。

仪式由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颖主持。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计金标发表致辞。致辞开始,计校长首先对各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计校长指出了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成立的开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成立以来,研究院致力于及时、准确对外翻译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及北京市级公共政策,提升其国际知晓度,扩大国家对外公共传播能力,努力填补公共政策权威翻译和对外传播领域的空白。此次论坛是研究院首次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此次论坛,学界与业界将围绕公共政策翻译展开广泛交流,力求深度融合,标志着二外将在公共政策翻译实践、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传播、智库建设等各领域全面启航。他还对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三点期望: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平台”, 贡献语言服务与智力支持的“高端智库平台”,和教研结合的“人才孵化平台”,构建中国公共政策翻译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最后,计校长表达了学校对研究院发展寄予厚望,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对研究院和公共政策翻译工作予以持续关注。希望本次论坛的举办,能够在展示中国公共政策翻译发展水平、发掘杰出公共政策翻译人才、推动外宣部门提高对公共政策译介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黄友义发表讲话。他重点强调了公共政策研究院成立的三点重要意义。一是研究院是国际化与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中国有义务和责任向国外呈现本国治理政策的系统翻译,以此来回应国外对中国政策的质疑、批评和攻击。二是对翻译人员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研究院有效将教育能力培养和实践结合,制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丰富知识,增强理解,重视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外国文学翻译的转型和提高。在现今,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中,仅有的文学翻译是不够的。翻译更应该回应需求相应理念。研究院不仅是大学创建一流学科的绝佳途径,更是中国被外认可的新平台。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刚毅联系时代,对公共政策研究院的成立给予厚望。他指出,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迈步走向富强,十九届四中全会清晰了关乎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加强了重工的进一步开放,而明年更是立下消除绝对贫困的大目标。一个个重要时节节点清晰了作为翻译人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各部分不断努力,增强交流,在传播中国政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谦特别赞扬了研究院成立的时机性。她联系曾经工作中需要翻译政策和措施,却找不到官方参考的困境,由此引发对公共政策翻译必须性的思考。如今的世界,急需让世界听懂中国的政策,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更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交部翻译司参赞朱京阳在发言中表示,他相信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一定能够继续在推进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在中国主场外交大背景下,让世界全面、准确地认识到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中国。

     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院长鲍川运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研究院的期望,重点强调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翻译应当作为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并应当以事实为力矩。鲍院长特别提议设立政策制定者,使用者及译者共同参与的分论坛。聚集各方力量,拓宽政策翻译整体思路,充分理解公共政策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之后,他还表示,我国目前翻译整体力量鱼龙混杂,研究院发挥标杆作用,汇集国内外顶级专家,是良好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平台,更能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良好学习环境,从而产出提供优质翻译作品。最后,他表示研究院工作的进行体现了中国事业的远见卓识,翻译事业欣欣向荣的利好。

     茶歇过后,仪式由执行院长蔡坚继续主持。外交部翻译室前主任陈明明大使分享了关于加强我国政策翻译的几点思考。首先他向我们阐释了公共翻译的定义,及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之后的发言中,他特别强调了随中国一步步进入世界舞台,让世界了解中国公共政策的走向在迫在眉睫。而最主要的便是公共政策的官方译者要主动翻译,在民间翻译版本完成前抢先推出,获得掌握对政策的话语权,从而引导世界正确理解中国政策。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加强译者对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解,紧密政策制定者与译者的沟通,及官方版本的及时推出。最后,他向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提出建议,即可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建议,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公共政策的对外翻译工作。

      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文件司前司长StephenSekel向我们细致的介绍了公共政策翻译在国际机构文件翻译工作中的角色,及翻译人员如今面对的一些困境和社会误解。公共翻译译者的译本应尽可能贴近翻译材料,熟练掌握中文使用,并用作者思维,清晰地对外呈现公共政策,实现“客户为主”。中国本身作为一个各民族团结的和平大国更为公共翻译提供绝佳平台。最后,他用几张生活中关于翻译的趣事结束了发言。全场各嘉宾与观众一起深入思考,气氛轻松愉快。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外交部翻译室前主任徐亚男从多年工作经验中分享了翻译过程中用词准确性,翻译本土化等一些具体案例,总结了联合国翻译流程标准,尤其强调其与大国关系,国防安全联系的重要关系,提议译者应宽广知识面,提高自身语言能力。本次发言内容鲜活具体,拓宽思路,对今后公共政策翻译工作以及时政翻译的方法与技巧提出了参考和标杆,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口译处前处长李正仁的演讲主题贴合联合国对口译译员的专业职责要求。发言中,他指出对于译员的三点要求,即为人处世的能力,是否贯通团队精神、将口译员责任铭记于心,以及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整个发言过程中,他运用了当下热门事件音频,用实际案例说明了以上三点重要性。对研究院工作及今后人才培养方向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翻译资格考试委员会专家、外交学院前副院长任小萍就公共政策翻译与人才培养提出对高校翻译教育的几点建议。建议指出,目前公共政策翻译出现缺乏精品,内容累赘等一些问题。她提出今后工作主要应增强翻译人员整体水平和认知,分专业分层次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并对翻译人才后备军加强培养。最后,本次演讲寄予师生厚望,点明未来我校人才培养方式,也为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工作今后发展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