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转型发展 生态优先 江苏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时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转型发展 生态优先 江苏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1-09 13: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1月9日电 11月7日至8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在活动首站江苏省苏州市参观走访。在苏州市广大乡村地区,生态优先的理念已经日渐成为深入人心的共识,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祝甸村资料图。

祝甸村是苏州昆山锦溪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历史上曾是金砖的制作加工地,有着悠久的烧砖历史和文化,当地砖窑厂改造转型的过程正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动展现。

改造后的祝甸村砖窑厂。

祝甸村的砖窑厂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但烧砖制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到90年代,砖窑厂被关停,其主体建筑却被保留了下来,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设计改造成为砖窑文化馆,老砖窑焕发出新光彩。以此为契机,当地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发挥祝甸砖窑文化馆和古窑遗址公园的载体作用,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祝甸村砖窑厂区域俯瞰资料图。

砖窑主体的一层空间被规划为轻餐饮区和小型主题课堂,汇集了众创空间、书屋、手作工作室、窑烧咖啡屋、意大利餐厅等多个体验空间;二层则作为砖文化展示区、大型会议区等配套功能区;村内民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也配套齐全。据了解,通过科学规划和商业化运作,目前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特色鲜明、客源充足,从长三角到安徽、山东,乃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到这里举办活动、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锦溪镇还依托“水园田居”资源禀赋和“窑”“水”“农耕”特色文化,推动“水美锦溪”在高质量发展中跃上新台阶。“在锦溪计家墩理想村,我们率先实行了垃圾分类试点,目前效果很好。在没做试点的周边村庄,村民的环保观念也在进步。” 锦溪镇党委宣传委员赵瑜表示,村庄有了生命力,整体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当地乡风文明的转变。“我们一直说锦溪未来可期,做乡村振兴工作的我们也非常有干劲!”

苏州市相城区沈桥村。

在苏州相城区,东临阳澄西湖的沈桥村也是转变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典型。20世纪90年代,沈桥村兴起以家具厂、水泥加工厂为代表的小作坊,造成区域内“垃圾围村庄、白色漂河塘、河水黑臭脏、吸气呛肺脏”,最严重时,人们出门都要带口罩,就连开窗晒衣服也成为“奢望”,村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沈桥村党委副书记戴利伟介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情况。

沈桥村党委副书记戴利伟在介绍相关情况时感叹道,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到最后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的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绝非相悖,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沈桥村环境整治前航拍图;复垦复耕土地现场照片。

2017年,沈桥村以沈桥工业园环境整治为契机,在街道的统一指挥下,全力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清理“散乱污”企业、复垦复耕土地,村庄环境大幅改善。在开展工业园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沈桥村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对历史违建、乱堆放等影响环境的问题全面清理,并对区域内所有河道实施清淤,建生态护坡,推进植绿增绿。通过集中整治,沈桥已拆除厂房约150000平方米,350亩土地完成复垦,村里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环境变好了,得到最大实惠的是当地的村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沈桥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此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沈桥村依托传统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联合多方力量在村内打造了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蟋蟀盆展示馆等文化场馆。此举在充分展示太平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沈桥村一张亮眼的名片。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