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要坚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继续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要妥善平衡好“稳增长”与“提质量”的关系,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9-12-20 13: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者:韩保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就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鲜明提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理性选择。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武装干部、武装人民。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所以它是科学的。无论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还是各类企业和普通民众,都要在谋划发展和考量生计的过程中,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红绿灯、指挥棒”。

其次,要坚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继续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要继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继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继续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要大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再次,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内在统一。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还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总抓手,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四,要妥善平衡好“稳增长”与“提质量”的关系,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稳增长”不仅是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前提,而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讲“稳字当头”,关键是确保经济稳定合理增长,坚决守住速度底线。不唯速度、不唯GDP论英雄,但不等于不要速度、不要GDP。国内外实践多次证明,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支撑,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质量提升都无法有效进行。因此,仍要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一方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0日 11版)

(韩保江)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