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服务国际人才培养目标

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服务国际人才培养目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1-01 14: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

二战结束后,为寻求世界和平,弥合战争伤痕,增进各国间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本质上这一理念是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关注全球议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理解认同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倡导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紧密。与此同步,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相应地在国际事务中也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责任。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上合组织等中国倡议或者参与的国际治理实践都给我国教育提出了培养具备国际理解和参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下一代”的目标。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教育的多种职能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平等地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责任。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30框架”中国也制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后者也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教育治理改革的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以上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和新时期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理念认同,以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公益力量开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并积极投身参与到中国以及世界的教育治理研究之中,希望通过对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总结中国实践,分析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

2017年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与专业研究型智库合作正式启动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先后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妇女署、驻外外交官、相关公益组织,以及国内外学校进行调研。最近刚刚发布的《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核心部分就是通过分析近3000份针对学校管理者、老师、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一系列深度访谈得出的。

这份报告除了全面呈现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当代中国的深刻内涵、实践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意外,总结了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方案,以期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提供全新视角,为中国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以理解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立足点,提出了以OECD全球胜任力标准和中国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为目标,探索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目标。

2019新中国迎来70华诞,改革开放也走过41年历程。在这个全球日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时代,中国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世界如何更加客观了解中国的命题需要更好的回答。

就这个问题我们的报告也试图给出了四点展望。

第一,倡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专项政策,多渠道保障政策落实,引领社会各界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实践。其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框架就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包容性理念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第二,倡议非营利组织发挥身份灵活的优势,统筹规划,搭建平台组织运营各方资源,构建教育共同体;非营利可以通过筹集资金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同时根据自身的机构性质直接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线,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参与方。

第三,倡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相应资源,进一步明确并支持人才需求;未来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企业都将更加深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体系中,因此具有国际理解力的国际人才将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积极支持国际理解教育也是为其未来更好发展进行间接人力资源投入。

第四,倡议学校深化实践,优化课程供给,多维并举,开拓创新。学校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宣传让教育从业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了解这一理念。其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他们从事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力。最后就是鼓励探索多元的教学模式,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面向未来,我们正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家富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我们对自身近两千年教育实践的优秀成果总结和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我们在国际理解教育上的研究正是希望从教育上开推动文明交流,实现不同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潘军)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