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引领 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

题:“北斗”引领 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黄礼庆所说的“天眼地网”,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的重要内涵。

“北斗”引领 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

来源:新华网 2020-06-08 16: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题:“北斗”引领 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日前,在全国产粮大县江苏省射阳县的临海农场,人头攒动、机声隆隆。这里举行的现场观摩会上,一台台依靠自主创新技术生产的北斗导航小麦无人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齐头并进,机过之后颗粒归仓。

“今年小麦生产依靠‘天眼地网’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和收获,既省成本、效果又好,亩均产量能达到1200斤。”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负责人黄礼庆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黄礼庆所说的“天眼地网”,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的重要内涵。这项引领性技术由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领衔,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小麦精确施肥喷药技术以及物联网支持下小麦智慧灌溉技术。

据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田永超介绍,智慧麦作技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小麦耕、种、管、收全过程,实现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确、从机械到智能、从有人到无人方式的转变。

这套智慧农业技术究竟“硬核”在哪里?首先是立体化感知农业信息。以前种地依靠田里看、经验断,但是点上数据有限、无法全覆盖,现在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共同架设“天眼地网”,定量、全面、立体化地获取农情数据。

数据有了,种、肥、水、药的施用量怎么确定?田永超表示,农民施肥喷药多是凭经验,现在智能技术可根据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性、植物长势等,开具种、肥、水、药的“细方子”。

有了数字化的“处方”,如何实施?关键是研发智能化农机装备,并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融合,给田里的“铁疙瘩”装上“活脑袋”。

中国农科院种植机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文毅介绍说,目前,天空地立体化苗情监测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作物精确机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趋于成熟,已在全国主要麦作区示范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应用。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推动型转变,迫切需要遴选示范一批引领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形成一批贯穿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优质绿色增效技术体系,既要确保当前产得出足够的粮食,更要为未来粮食持续供得上打造“动力源”。

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技”战略,每年组织开展10项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活动,着力从根本解决引领转型的重大技术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慢、农技推广服务力量散等突出问题。项目实施以来,遴选示范了小麦节水保优、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等一批引领性重大技术,为新时期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探索了新模式。

张晔表示,今年将聚焦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动引领性技术的集成化、实用化、轻简化, 畅通“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展示基地—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链式技术推广通道,实现技术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切实发挥科技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于文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