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为“拔穷根”再使把劲

“山脚大棚覆盖,山中果树缠腰,山顶休闲观光”——一个标准化产业园区已在桲椤树社区逐步建成。通过务工就业、扶贫专岗、资产收益分配等方式,赵玉明这样的23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为“拔穷根”再使把劲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8-24 17: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山脚大棚覆盖,山中果树缠腰,山顶休闲观光”——一个标准化产业园区已在桲椤树社区逐步建成。通过务工就业、扶贫专岗、资产收益分配等方式,赵玉明这样的23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的成效决定着全面小康的质量和底色,实现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彻底战胜贫困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历史伟业,必须持续发掘脱贫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保证脱贫群众“一朝脱贫,绝不返贫”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切实斩断“穷根”,长久稳定致富。

欲拔“穷根”,先挪“穷窝”。随着各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持续推进,许多曾囿于地理区位而长期贫困的群众迁出旧址、搬入新居,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篇章。易地扶贫搬迁的初心是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因此必须将群众利益至上作为工作开展的原则,建好配齐迁入新址的各项基础设施,千方百计让搬迁群众踏踏实实住新家。“十三五”时期,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达到30.2万人,涉及35个县,40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全部交付使用。跳出深山天地宽,新环境新气象,群众的干劲自然足,日子也就越过越有奔头。

欲拔“穷根”,要换“穷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基,更是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政策固然可兜底帮扶,但要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越富足,还需“撸起袖子加油干”,借助扶贫产业的“顺风车”,打拼出一条增收致富的稳路子。如今,“扶上马送一程”,做好后续帮扶已成为河北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着墨重点。一方面,全省大力推进集中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配套建设了632个扶贫产业园区或项目,113个集中安置点配建光伏发电项目;另一方面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业、光伏产业、电商、旅游业、家庭手工业等扶贫产业,如赵玉明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务工就业、扶贫专岗、资产收益分配等形式实现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实现了住得稳、有就业、能致富。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易地扶贫搬迁、建好帮扶产业不仅是“拔穷根”的有力抓手,更是各地凝聚民心、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能力的良好契机。如今,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各地各部门应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坚毅的魄力、更忠诚的担当、更有力的作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为彻底战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刘晨明)

(刘晨明)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