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向世界传递“万物和谐”之道

【编前语】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习近平向世界传递“万物和谐”之道

来源:新华网 2020-10-02 18: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编前语】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他倡议各国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多边主义、保持绿色发展、增强责任心,强调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为您梳理这篇重要讲话的要点。

阐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就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提出4点建议

1.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

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2.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

我们要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规则尊严和权威,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

3.保持绿色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

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4.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

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

分享中方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3条经验

 1.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中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

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3.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中国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

总结中方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过去10年,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

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作出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的庄严承诺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