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展望:以国家目标 推动落实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展望:以国家目标 推动落实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12 10: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1年5月,《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办。COP15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2020后框架”),描绘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国际社会将此视为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回顾全球生物多样性进程,无论是《公约》COP6通过的2010年目标,还是COP10通过的2020年目标,全球层面上未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最核心问题在于执行。由于各缔约方经济、地理、文化、政治意愿等差异,全球保护目标未能逐一落实到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环境、农业、林业、海洋等多个部门,跨部门治理机制往往冗杂低效,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各缔约方执行、监测和评估能力的不同,履约国家报告信息缺乏可比性,难以指导下一步全球行动。为推动《公约》全球进程,实现变革性转型,一方面应自上而下制定“2020后框架”,基于科学评估结果设立既具雄心又平衡务实的全球保护目标,另一方面还应自下而上,由缔约方制定或者更新本国NBSAP,使国家目标与全球目标相一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协同行动。

自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来,中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推动公众参与、深化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NBSAP提出的30个优先行动中,行动1(政策制定)、2(完善法律)、4(纳入规划)、5(可持续利用)等20个行动有很大进展,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目标6(水和环境卫生)、12(可持续消费和生产)、13(气候变化)、15(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等10个目标取得良好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持续提高,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站在202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国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涵盖陆地和海洋的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控重要生态空间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

(刘燕)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