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女排“娘家人”

坐落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也是中国女排自1976年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训练馆。1976年12月冬训期间,国家体委在漳州基地选拔人才,重新组建中国女排,漳州也成为中国女排重要的训练基地。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女排“娘家人”

来源:经济日报 2021-09-04 17: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坐落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也是中国女排自1976年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训练馆。中国女排每次出征大赛前,几乎都在这个基地做最后的封闭训练。这里书写着中国女排的奋斗史,凝聚着中国女排精神,更传递着中国女排力量。

1972年11月,漳州凭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优势成为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当年12月,江苏、辽宁等12支排球队就要到漳州训练,场地却还是一片空白。为了配合中国首次排球大集训,漳州组织群众义务劳动,仅用23天就突击盖起了一座由煤渣、红土和沙子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场地,主体部分则主要由毛竹搭建而成,因此,这个训练基地也被称为“竹棚馆”。

1976年12月冬训期间,国家体委在漳州基地选拔人才,重新组建中国女排,漳州也成为中国女排重要的训练基地。

“滚得一身泥,擦破几层皮”是当时女排姑娘们在“竹棚馆”训练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她们没有喊苦喊累,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为国争光。1981年到1986年间,中国女排连续5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我国大球夺冠的奇迹,女排精神也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斗的精神财富。

中国女排成长的背后,离不开“娘家人”漳州的鼎力支持。漳州是女排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女排精神也激励着漳州人民奋勇前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排成绩滑坡、陷入低谷,漳州人民一如既往为中国女排训练提供最好的保障。1986年,训练基地员工把打算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建成了女排宿舍“冠军楼”;1992年,在漳州市委市政府“人均捐赠1元钱”的号召下,漳州420万人民人均捐款1元以上,彻底解决了腾飞馆工程资金不足的问题,让“中国女排腾飞馆”顺利落成。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中国女排重组45年来,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竹棚馆”也早已不在。如今的训练基地设施一流、功能完善,集训练、比赛、生活、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女排“娘家”。

未来,漳州人民将继续发扬传承女排精神,一如既往地关心女排、支持女排,以最先进的标准、最完善的配套、最贴心的服务,加快打造更加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国女排娘家基地”,为女排姑娘们的再次腾飞倾心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薛志伟)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