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供暖“凡尔赛”中读懂以民为本

“又又又又又又提前供暖了”、“天津是座‘不冻城’”……天津群众的温暖“凡尔赛”,在社交网络引来一片羡慕。从2016年试行开始,天津已经第六年提前供暖,切实保障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天津供暖“凡尔赛”中读懂以民为本

来源:总台天津总站 2021-11-01 16: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日,天气转凉,天津“回暖”!

“又又又又又又提前供暖了”、“天津是座‘不冻城’”……天津群众的温暖“凡尔赛”,在社交网络引来一片羡慕。

从2016年试行开始,天津已经第六年提前供暖,切实保障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民心工程。其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动态供暖问题。

京津及周边地区的供暖期一般开始于11月15日,结束于次年3月15日。但天气不由人,有时寒潮提前奔袭,家里冷如冰窖;有时春寒料峭,暖气已“绝情”离去。这前后一个月如何室内抗寒,令人无比头疼。尽管如今已经有了电暖器、空调等取暖设备,但费用昂贵,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消费得起,并且效果一般,治标不治本。

  这个问题在天津尤为突出。

一则城镇化水平高,上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对集中供暖有很大依赖性;二是老龄化程度深,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4.75%,“熬冬”关系着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百姓心中都有一支“温度计”,如何顺利过渡供暖“尴尬期”,是一道颇具难度的考题。

思路一变天地宽。从“按天供暖”到“按需供暖”,一字之差背后是行政理念的彻底转变。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说到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2016年试水开始,天津市每年都把“保供”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

城市治理要下“绣花功夫”,供暖问题看似微小,实则牵扯多难度大。从调研民声民意到出台顶层设计,从补贴供热企业到力推清洁能源……天津市在供热这个大考场中,闯出了一条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再大大不过民生账,再急急不过百姓事!下决心改了供暖的“老黄历”,既体现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政治自觉,也考验着能否扎实落地的行政智慧。

供暖时间从规定的120天左右延长到151天;百姓不多掏一分钱,6年来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达70余亿元;不是“样子货”,供暖质量不打折扣、不含水分……天津用实际效果证明,决策时多一点眼睛向下,执行时多一点脚步向下,就能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只有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解群众所难,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才能让群众的心始终“暖暖的”!

(樊帆 孟祥云)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