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就业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具体部署,抵御经济下行、保持经济稳定是基本目标,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增强就业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2-15 14: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具体部署,抵御经济下行、保持经济稳定是基本目标,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劳动力市场面临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多重矛盾。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周期超出预期,另一方面也为新技术应用和平台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创造大量新就业的同时加速了就业结构转变。

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我国人口结构加快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就业总量矛盾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达到1000万人,已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就业总体形势始终保持稳定。疫情不会造成全局性的就业冲击和“失业潮”,但加剧了局部性和结构性就业矛盾,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遭受更大影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疫情影响下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更为复杂。青年就业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疫情影响下我国青年就业矛盾尤为突出,表现为这一群体同时受到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叠加影响。在摩擦性失业方面,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相对固定时点毕业并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其与用人单位的初次就业匹配更难。在结构性失业方面,高校快速扩招、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与此同时,疫情呈现反复态势,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性增加,经济恢复周期被拉长,就业需求增长不稳定。2021年7月份,全国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一度高达16.2%,此后逐月下降,10月份回落至14.2%,但就业形势好转主要反映了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缓解,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并呈现持续加剧态势。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也对经济和就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挑战。疫情加速了平台就业发展,推动就业结构转变,近几年新增“骑手”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制造业工人。平台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但同时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面临人力资本流失,平台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就业保护不足和人力资本加速折旧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监测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从2015年的31.1%持续下降到2020年的27.3%,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相应地从44.5%提高到51.5%。形成反差的是,2020年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4096元,明显高于批发零售业(3532元)、住宿餐饮业(3358元)和居民服务业(3387元),这意味着农民工实际上从高收入部门流向了低收入部门。劳动力从制造业工厂逃离,进入更加灵活自由的服务业,从经济行为上来看是劳动者的自我选择,但这种就业转换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升级或职业发展,本质上是从一个工作方式单调枯燥的低技能部门,转移到了另一个工作方式更加自由但技能水平同样较低的部门,自由的代价可能是更高的职业安全和未来人力资本积累的损失。

平台就业的灵活性更强、自由度更高,但同时也意味着工作稳定性更差、收入不确定性更大。平台就业对传统基于雇佣关系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挑战,平台用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困难,相关就业人员无法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部分用工形式的职业伤害风险较高。平台就业扩张对于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典型的“双刃剑”,积极的一面是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提高了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一定程度上成为应对经济外部冲击的“缓冲带”,为低技能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不利的一面是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当前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不能适应新现象、新挑战,劳动者保护缺失,不利于劳动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以保障平台就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和健康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要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优势,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政策要注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协调,努力构建一个“灵活安全性(flexicurity)”的就业体系,既要解决当前周期性因素,更要解决长期结构性矛盾,鼓励创新创业,支持灵活就业,加大就业供给主体的减税降费力度,多渠道扩大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应对经济转型的能力,释放未来潜在规模性失业风险,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积极应对结构性失业矛盾应该作为就业工作的长期任务,化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推动实现技能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的技能需求相适应。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创纪录突破1000万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继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在逐步提高入学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前瞻性地瞄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次,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健全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状况跟踪监测和数据库建设,加强毕业后就业形势研判,提高就业服务针对性和时效性。再者,充分发挥并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合力构建支撑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制度生态,在涉及大学生就业集中的部分行业,需要注重行业监管与就业吸纳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就业转换的平稳过渡。

充分发挥平台就业的灵活性优势,更要注重平台就业的安全性。一是加强平台就业人员的公共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积累,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强在职教育和工作转换转岗培训,开展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适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保障平台从业人员劳动权益,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界定平台就业劳动关系,控制合理的工作时间,防止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算法过度使用平台从业者。三是探索建立与平台就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灵活从业人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保护和就业保障。四是防范灵活就业群体大规模失业风险,加强对平台企业监测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和平台倒闭风险应对预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程杰)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