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是明智之举

外国历史学家、社会评论人士约翰·奎里佩尔7月7日在中国日报网撰文指出,我们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外国学者: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是明智之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11 15: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外国历史学家、社会评论人士约翰·奎里佩尔7月7日在中国日报网撰文指出,我们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自古热爱和平

文章指出,美国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首先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中美之间的潜在冲突。那么,当前不断变化的全球秩序可能引发战争吗?

考虑到包括核武器在内的现代武器的威力,人们当然不希望爆发战争,“相互确保摧毁”(MAD)战略也让这类事件不太可能发生。然而,该战略的危险之处在于,尽管双方都知道自己无法赢得核战争,却都必须表现出甘愿冒险的姿态。若非如此,它们将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失利,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明确向苏联表示,若后者不从古巴撤回导弹,他将动用核武器。在这种高风险博弈中,危险当然是存在的。

正在崛起的中国不太可能挑起战争。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没有理由发动战争。如今,中国的贸易网络遍布全球。稳定的国际环境对贸易至关重要,战争只会破坏贸易。

事实上,在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从来不是一个侵略性的军事大国,即便在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时也是如此。明朝初年,中国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海军队伍,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船只长达100米,重约500吨。当时,欧洲海上霸主葡萄牙的海军船只不超过20米长,重量仅有50吨。然而,中国从未打算借助这些先进军事力量对他国进行殖民统治。现代殖民主义源于西方。

很显然,中国致力于发展贸易,得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和参与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大力证。

美国才是危险之源

文章分析称,冲突的危险来自美国。

首先,美国民众对政府高度不信任,导致不稳定加剧,最突出的事例是2021年1月6日发生的国会山骚乱。事实上,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总统就是美国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的标志。那些与社会脱节的美国民众对体制失去了信任,很容易被煽动。随着美国中期选举邻近,极端主义越发猖獗,类似的骚乱很可能还会发生。

美国民众对政府的态度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各种研究表明,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于90%。

其次,美国军工复合体带来危险。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离职演说中警告称,要警惕军工复合体获得不必要的影响力。然而,随着军工复合体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艾森豪威尔的警告完全被忽视了。由于战争和冲突中酝酿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军工复合体不遗余力地引发冲突。

若中美发生冲突,那大概率是美国挑起的。随着内部不稳定加剧,美国发起攻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随着美国退出旨在排除核战争隐患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和《中程核力量条约》,相关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

美国拥有800个海外军事基地,它所发动的攻击具有高度破坏性,可能会导致文明的终结。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