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要义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要义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26 18: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全局性的战略思维,指明了青年人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动力。青年人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担纲者,也是开启民智、引领民众的先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铿锵话语,始终成为鼓励和鞭策近现代中国青年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救亡图存和复兴中华伟大事业征程中的操行原则。从戊戌君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英勇无畏的慷慨就义,到鉴湖女侠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忘我胸怀的从容赴死,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心系天下、投身报国的豪迈气概、笃定的爱国之志和忠诚的爱国之行。

家国情怀深刻地蕴含着国民对祖国的忠爱、热爱和珍爱的赤子情怀,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青年人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命运关注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对强烈解决时代主题意愿的反映。

总书记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深刻地指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传承“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为人准则,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家国情怀的真实体现,是一代代中国人薪火相传的至理名言。

家国情怀揭示了青年人忠爱祖国的担当精神。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在中外反动派重重压迫之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有志青年寻求国家救亡图存的意愿愈发强烈,1919年至1920间,先后有1600多名有志青年远赴法兰西参加勤工俭学运动,是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尝试,也是以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运动。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清醒地认识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百姓的疾苦应该是一个革命青年的首要选择。青年毛泽东的家国情怀既有心中时刻涌动着的救亡图存的热情,还有对于自己脚下土地、身边劳苦大众的深沉热爱。以国为家是青年毛泽东的显著人格特征,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进步青年的主流色彩。

家国情怀展示了青年人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海外留学人员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用来形容海外留学人员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很贴切,路程艰险、长途漫漫,也无法阻挡归国人员的报国热忱。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程开甲等科学家……面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物理学家程开甲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0年,程开甲说,我不回国,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科学家们以奉献青春和才智的方式充分践行了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

家国情怀昭示了青年人珍爱祖国的牺牲精神。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因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勃然迸发的爱国之志业已成为中华优秀儿女的执着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了国家富强、为了民族复兴,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其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为后人留下了诸多英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历史。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为国家而舍小家,“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博大胸怀让人慨叹泪目;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倡议,“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抗日英雄杨靖宇在极端困苦的斗争条件下,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充满豪气地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以其在烈火中永生的超人意志,在国人的心目中铸就了永恒的烈火丰碑,邱少云在家书中向亲人承诺,“我决心杀敌立功,带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勇于为国献身、敢于为国赴难,无疑是英雄之举,而所谓英雄不过是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平凡人,中华民族正是由这些平凡英雄挺起了自强的脊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炼地概括了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即真正的仁人志士要秉承天下大义,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担忧愁,为天下苍生造福。中国古代优秀文人士大夫以其淳朴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治世精神鼓舞了世世代代的爱国志士,他们用自己的匹夫责任、家国情怀和天下志向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陈祥榕,牺牲时年仅19岁的解放军战士,以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豪迈气概在边防斗争中,对外军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使命所系、义不容辞”是陈祥榕坚于职守的座右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则是陈祥榕厚植家国情怀的铮铮誓言。时代楷模黄文秀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庄严家国情怀承诺,用短暂靓丽的人生浇灌出美丽动人的“脱贫之花”。

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导者、践行者和担当者,“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总书记对新时代的青年人给予厚望,“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厚植家国情怀有利于青年人习惯于更广泛地关爱他人,有利于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意识,有利于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到协调统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之下,国际局势日趋复杂,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全体青年人应该厚植自我家国情怀,发挥自身中华民族的脊梁作用,促成更加众志成城的有利局面,维护祖国安全、实现民族复兴,家国情怀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绵长不绝的永生动力。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耕)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