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
第三季《你好!新村民》
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车辆行驶在重庆市城口县岔溪河河岸的弯弯山路,目光所及之处,林木幽深,岗峦险峻。河水穿过一座又一座山峦和村庄,仿佛没有尽头。
从县城溯河而上,近一小时山路,才驶到沿河乡中溪完全小学。
“余老师,你回来了!”
“余老师,我们都想你了!”
9月1日,是初秋开学第一天。教学楼前,二年级的学生们唤着他们眼前熟悉的余盟老师,纷纷奔向他身边。
余盟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2021年,他本该就读研究生,却选择保留学籍一年,前往偏远山区的乡村小学做支教老师。一年支教生活结束后,余盟选择再休学一年,继续留在村里任教。
支教期间,余盟是老师,也是10个孩子的“哥哥”。同时,他还是学校周边两个村空巢老人的“孩子”,更是村民眼中如同家人一般的“新村民”。
想做些“热爱且有意义的事”
九月,桂花的香味弥漫校园。操场上,23岁的余盟正带着学生们做游戏。他戴着近视眼镜,穿着运动上衣、蓝色牛仔裤和白色运动鞋,依旧保留着学生模样打扮。
歇息时刻,孩子们争相涌向余盟的身边,有的笑,有的闹。他脸上挂着宠溺的笑容,挨个打招呼,看起来更像一位“大哥哥”。
2021年8月,余盟原本要读研,却办理休学,踏上了去支教的列车。他说,之所以选择支教,主要因为大学期间曾有过两次支教经历,让他收获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纯粹的感情,也看到了支教的意义,从此有了热爱。
他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件热爱且有意义的事,并为之全力以赴。”
同年8月31日,他从贵州到重庆,再从重庆坐了5个多小时的大巴到达城口县附近,然后转车,昏昏沉沉在车上睡了很久才到达学校。他回忆,最大的感受就是“交通极其不便”。
城口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地处偏远,四面环山,曾被列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因交通闭塞,在重庆地区也被称为离重庆市最偏远的县城。
近年来,脱贫攻坚给城口县带来了巨大改变,农民从山上破旧老屋搬到山下新房。但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山村学校的发展,“很少有教师愿意来,或者来了又走。”
目前,中溪完全小学(包括幼儿园)共有74名学生,仅有9名教师。该校副校长李兴明表示,近年来,城口县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老百姓对教育认可度提升,教育责任感提高,对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追求。但是,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人才留不住、进不来,仍是偏远山区教育、医疗、经济等发展瓶颈所在。“农村需要更多像余盟一样的人。”
作为年轻的支教老师,余盟不仅要克服困难,还希望学有所用,为山区学校和农村带去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从“天道酬勤”到“艰苦卓绝”
支教第一年,余盟大学刚毕业,没经过专业培训的他担任起一年级全科老师兼班主任。然而,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工作强度,而是内在心理压力,那就是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小男孩凡凡来自单亲家庭,因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忙于农活,缺乏父母引导和关爱,内心孤僻。余盟尝试了多次,与凡凡还是无法深度交流。类似凡凡的情况,不止一个。作为一名老师,该如何帮助孩子们?
“走进他们真实的生活里。”余盟决定换一种方式。
放学后,他腾出时间陪凡凡等孩子吃饭、说话、玩耍;把凡凡他们当成弟弟妹妹,花很多心思引导鼓励;为了规范写字姿势,为他们买坐姿矫正器……
坚持真的带来了改变。第二学期,凡凡不再动不动就哭,而是笑容多了,也愿意交流了,其他孩子也越来越开朗活泼。
余盟为班里学生买的坐姿矫正器(央广网记者 陈智列 摄)
“下雨天,帮我们接送孩子,暑期常叮嘱孩子安全防范,给我讲健康知识。这个小伙子沉得下心,能吃苦、有爱心!”村民丁奶奶说,余盟带给孩子和村民的,远超一位支教老师的本职工作。
教学场所并不只在校园。
慢慢地,他和村民们熟络了起来。走在村里,他乐意与村民打招呼,村民也愿意与他聊家常……余盟来自贵州遵义,家乡话与重庆话口音相近,交流更亲近,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外乡人。村里人也逐渐熟悉了这个“新村民”。
余盟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央广网记者 陈智列 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基础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性格、心理、行为习惯。尤其对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很多方面都需要引导和关爱。”余盟总结自己的支教心得。
支教第一年时,余盟在办公桌上放了一个写着“天道酬勤”的摆件。他说,工作任务是可以通过勤奋战胜的。第二年,他换上了“艰苦卓绝”。两年间,他希望主动给自己加压,不断跳出舒适圈,接受更多挑战,为这里有需要的老人和孩子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余盟办公桌上的摆件(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脚下的光看得见,心里的光也看得见
少了大城市的热闹繁华,守在僻静的大山深处,仍有一种力量打动人心,那是爱和被爱的双向奔赴。
蛋挞、火锅、披萨、汤圆、烤鸡翅、蒸包子……每到周末,余盟变身“大厨”,为孩子们准备各种花样的饭菜。在由宿舍阳台改造的简易“厨房”里,孩子们吃到了多道以前没吃过的美食。
此前,余盟并不会做饭,这一切的起源是 “彩纸计划”。
“彩纸计划”中,孩子写下了对余盟的感谢(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陪伴和关爱的缺失。余盟希望挖掘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带去关爱和陪伴,留给他们一份温暖的童年记忆。为此,他自创了“彩纸计划”,即引导孩子在纸上写下开心的事情、想对老师说的话、想表达的心愿。余盟通过纸条深入了解并帮他们实现心愿。
那天,余盟收到了班上小女孩若若写的纸条:“奶奶每天回家都很晚,我放学回家没有饭吃……”余盟得知,若若的爷爷奶奶因务农种田,晚上经常七八点钟才能到家,孩子很晚才能吃上饭。接下来的周末,他征求若若家人同意后,将若若接到宿舍,做了她爱吃的火腿炒饭。别的孩子听说后,也纷纷“撒娇”说想吃,余盟便分批次“招待”他们,几平方米的宿舍变成了孩子们的“食堂”。
今年9月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女生寝室只有文文和可可两人。因为怕黑不敢睡觉,余盟拿来玩具安慰鼓励,并帮她们开好灯。当漆黑的夜色闪出光亮,他坐在宿舍门口的楼道里,一边守护陪伴孩子入睡,一边把电脑放在凳子上工作……夜渐深,初秋的大山凉意更浓。突然,文文从门口探出头来,向余盟递去一件衣服:“衣服给你!”
脚下的光是看得见的,心里的光也是看得见的。余盟没想到,几岁的孩子会如此细腻,“如果说自己影响着孩子,其实孩子也影响着自己。”
是厨师也是“UP主”,更是带来爱的人
“余老师很温和、很温柔”“余老师是‘哄人’”的‘第一高手’”“我们不会的题,余老师不会急,会慢慢地教”“我们渴了,余老师给我们买水喝,那是他刚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是老师,我想说谢谢余老师……”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余盟。
在副校长李兴明眼里,余盟有很浓厚的教育情怀。他记得,在支教的第一个月,学校组织了一次“生命叙事”大型活动,余盟讲述了班里10个孩子的所有情况,并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了不同发展方法与激励措施,这份用心让人钦佩。
在家长们心中,余盟如同孩子的哥哥,让人依赖和信任。
在老村民们看来,村里多了一位有思想、有温度、有想法的“新村民”。余盟把新鲜的事物、新的理念讲给村民听,帮助村民解读新的政策,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
闲暇之余,余盟当起了“UP主”,在社交平台账号上发些有关孩子们的视频,但这些视频几乎都围绕“关爱”展开,很少提及学习本身。他认为,年轻人要拥有更加先进、创新的理念和思想,要敢于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
他说,关爱,是离爱最近的一个词语,也是乡村教育重要的必修课。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有技能的学生在某个领域更发光,让不及格的学生尽可能进步,让成绩中等的学生找到瓶颈,然后去突破。他希望这些学生因自己的到来,而多一个关爱、并且持续关爱他们的人。
余盟认为,乡村教育振兴,“振”的是信心,“兴”的是理念。山区学校虽然学生少,但理念不能丢,“如何走出一条新思路?乡村教师肩负着新使命,他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新乡贤'。”
余盟为学生做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无数个雨天和周末,余盟一遍又一遍用脚步丈量着从村里到学校的距离。走在山环水抱的乡间小路,抬头望天,一座座山峦叠嶂中飘渺着白色云雾,不断游走却反复萦绕,纯净而静谧。
时光飞逝,一年转眼就过去了。2022年6月,余盟即将完成支教,他也要去读研了。
有天上课,余盟翻开一名学生的作业本,看到一行字迹:“谢谢您,我的老师,虽然一周之后就再也见不到您了,但是我已经长大了,感谢您做我们的老师。”
“就在那时,我忍不住哭了,孩子们也哭了,我觉得应该留下来。”余盟说,但这意味着他需要办理休学,中断学习。这一想法遭到余盟家人的极力反对。
但余盟没有放弃。2022年8月,他再次回到学校。这一年,余盟给自己设下新的目标。他说,要花时间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更有能力走出山村。要坚持关爱并持续关爱他的学生,分层训练、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各自方向都能找到自信。还要关爱村里的“空巢老人”。继续在社交平台上输出一些有价值的视频,引导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
支教的经历,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规划,他说,以前为应付各种考试、学习热门专业,找到挣钱的工作而前行。未来,他想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投入到这个行业。“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乡村扎根下来,而不是看到条件艰苦就离开。”
“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并全力以赴是终生的事。”余盟说。
有网友看了余盟的视频后给他点赞,并发来私信鼓励,表示深受鼓舞,也选择了支教或去偏远乡村任教。
一位网友给余盟留言:“看到你的视频,热泪盈眶,感谢你的付出!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名乡村教师,一定会用爱温暖更多的孩子!”余盟说,今年9月,这名网友真的去了湖南的一所乡村小学,担任三年级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给她带来了动力,而她的选择也让我更有动力。”
新学期,余盟买了一部数码相机。他有了新计划,利用闲暇时间为村里的老人们拍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照片。“有的老人一辈子没走出大山,甚至没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他们同样需要关注和关爱,乡村建设的完善也需要更多‘新村民’的到来。”
余盟认为,新村民重在一个“新”字,思想要先进,并愿意不断去探索和思考。他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会不断加快自己的节奏和脚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像风走了万里,不问归期。
他记得,很多学生曾在纸条上写下的一个心愿,那就是“想去看看大城市的超市和游乐场”。预计2022年底,城开高速全线建成,它将改变城口县城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补齐渝东北区域交通短板,助力乡村振兴,拉动大巴山区经济发展。
余盟说,到时候,自己也希望有机会帮助孩子们完成心愿,带着他们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好好看一看。
(文中孩子名字均为化名)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编审:高阳
监制:王薇 赵净 张岩 刘保奇
策划:关宇玲 李雪南
记者:汪宁
视频:陈智列 郑平平
设计:张慧玲
(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