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淮安:以十年连笔描绘枢纽新城 沿千年运河跑出时代速度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大时代】淮安:以十年连笔描绘枢纽新城 沿千年运河跑出时代速度

来源:央广网 2022-10-09 20: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淮安10月7日消息“每次经过淮安段,沿着大运河行船,就像画中游。”黄石其“跑船”三十多年,对运河流变的点点滴滴了然于心,“现在,岸边的违建不见了,水清岸绿,还建出了公园。”

大运河,这条流淌的水上交通线,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新时代江苏淮安的风景线、幸福线。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淮安市清江浦区鸟瞰(央广网发 贺敬华 摄)

淮安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城市。淮安牢记殷殷嘱托,积极主动作为,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重塑区位优势,积极探索高质量跨越发展新路径,昔日的“运河之都”正焕发出新时代风采。

十年焕新:

运河、城市双向“生长” 携手共绘“百里画廊”

“我常年往返于山东和苏南地区,运输煤炭、钢材等。几乎全年都住在船上。”60多岁的黄石其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祖祖辈辈以“跑船”为生。

“这几年,我每次经过淮安,运河都有变化。”黄石其高兴地介绍,运河之美船员也有“功劳”,“现在,处理船上生活垃圾要求很高,我们的生活垃圾、污水全部进了沿岸垃圾站、进码头管道,瓶子都不会往水里扔一个。”

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央广网发 贺敬华 摄)

2019年11月,淮安启动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两年时间里,沿线拆除违建和老旧房屋11.2万平方米,清理砂石堆场、非法广告牌等200余处,关停码头11座,完成126万平方米绿化建设。

运河之畔除了风景宜人的公园、绿道,还有一条轻盈的“绿色线路”与之相依,二者构成了一组生动的“平行线”。

淮安现代有轨电车(央广网发 贺敬华 摄)

“我上岗的第一天,始发站人潮涌动。”熊正兵是淮安市首批现代有轨电车司机。2015年底,淮安1号线通车运营,成为国内首条进入城市核心区、运营里程最长的无触网现代有轨电车。6年多来,熊正兵驾驶着现代有轨电车,穿梭在清江浦区、经济开发区和淮安区等,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高楼渐起,现代化城区面积不断变大”。

截至目前,淮安现代有轨电车运送乘客超5000万人次,日最高客流量超5.5万人次,总客流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成为见证城市更新的“主干线”、提升生活品质的“幸福线”。

2015年12月19日淮安现代有轨电车首次载客,乘客争相合影留念(央广网发 贺敬华 摄)

运河焕新,城市更新,二者从相守相伴到烟火相融。人水相亲、城水相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现在住上了‘景区房’。”80多岁的韩耀是清江浦区石塔湖社区的老居民。在他的描述里,这里曾经棚屋低矮,河道水质浑浊。而今,精致楼台、草木葱茏,与远处高楼群共组繁华画卷。新潮门店林立,游船水中荡漾,运河成为休闲生活的“幸福河”,以及拉动文旅、带动消费的新场景。

这一切得益于2013年,淮安成立“里运河办”,作出“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决策。

2020年,淮安改组“里运河办”,于江苏省内率先成立“大运河办”实体机构,把职能从里运河拓展到大运河,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续笔“里运河文化长廊”,2021年,“百里画廊”项目应运而生,成为融合运河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巧妙设计。

里运河沿岸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央广网发 贺敬华 摄 王姝姝 制)

“不能让运河文化只存在于舞台和博物馆里。”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孟爱民表示,“要通过让市民感受家门口的微幸福,享受发展的红利,增强对运河文化的认同。”

“‘百里画廊’不仅是文旅项目。”孟爱民指着淮安运河博物馆内的“大运河百里画廊淮上四卷”规划图介绍,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盱眙县等既各扬其长,又握指成拳,系统推进沿线生态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振兴提速,真正使大运河成为“致富河、幸福河”。

溯源扬波:

传承红色基因历久弥新 挖掘运河文化无限可能

今年秋季开学典礼上,《新安进行曲》再度在校园响起,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学生们用激昂向上的歌声,表达对新安旅行团先辈的崇敬和对学校红色历史的自豪。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总书记指出,希望你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安小学创办于1929年。1935年10月,该校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努力为争取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作贡献。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新旅光荣事迹代代相传。近年来,新安小学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家庭、社区、乡村,传播革命故事。今年“六一”前夕,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大剧院开启首演,25名新安小学的学生参与剧中表演,再现传奇红色之旅。

《新安旅行团》儿童剧发布会(央广网发 陈志远 摄)

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淮安蕴藏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在探索红色经典创新表达。为更深入地挖掘淮安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淮安先后打造多条红色经典旅游线路以及体验式、沉浸式的红色文旅项目。

作为江苏首家红色文化大型高科技主题公园,淮安方特东方欲晓以高科技和沉浸式体验,多维度展示了红色文化的不朽魅力。“我最喜欢的是《巾帼》的演出,红色故事演绎深入人心。”游客王倩倍感震撼,“当舞台打出‘只要我们记得,她们就活着’的字幕时,我深受触动。”

运河流淌,南北交融,沉淀出深厚文化底蕴,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和西游记文化等让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十年间,淮安游客接待量最高年份突破366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最高年份突破470亿元。以文化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位于淮安境内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央广网发 陈光晰 摄)

运河文化是淮安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基于水工技术的历史成就,淮安将城市博物馆主题定为罕见的“水工”。

“中国水工科技馆是淮安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单体项目之一,是全国首个以‘水工’为主题的创新复合型科技文旅综合体。”淮安市文旅集团总经理助理夏家茂向记者介绍。

项目一期工程“板闸遗址公园”之名就源于开发过程中工人意外发现的一块板闸,是明代早期修建在淮安段的著名“四闸”之一。有关部门立即叫停开发,把板闸与古建筑遗址等系统发掘保护,让商业开发为文化让路。板闸遗址也被国家文物部门确定为大运河申遗后运河沿线重要的考古发现。

海外“大V”打卡淮扬美食(央广网发 淮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运河带给淮安的不仅有水工科技,还有“硬核”软实力——淮扬菜。天南地北的食材和烹饪经验在此碰撞,诞生了精美考究的淮扬美味,2020年,淮安成为中国第五座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

河下古镇的“李家钦工肉圆”是淮安一家百年老店,经历了六代人手艺传承。

“这坨子我逢年过节都做,闺女常打电话来说馋了。”钦工肉圆第四代传承人李士兰笑着说。现在,她“退居二线”,第六代传承人李阳阳已经和父亲、也是第五代传承人的李忠良学了十多年手艺,可以独当一面了,这位年轻的传承人还创新性地开发了酸菜鱼圆等新产品。

伴随河下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这道钦工肉圆也搭上互联网、市场化的快车,正形成规模产业。越来越多这样的淮扬美味走向了全国。

第二十二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龙虾开捕仪式(央广网发 许昌银 摄)

作为新“淮扬味道”的代表,盱眙龙虾让淮安再因美食扬名。“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盱眙作为全省第一个‘三产融合示范区’来创建打造,其中重点是龙虾产业的三产融合。”盱眙县委书记邓勇介绍。

盱眙龙虾七年连登水产类品牌价值榜首,品牌价值达到306.5亿元。产业链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带动了当地近1/4的人口致富,加盟店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小小龙虾成为淮安文旅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双品牌”。

重塑枢纽:

公铁水空齐头并进 水上古城因“运”再兴

“曾经运河上船船相连,工人穿行在船间跳板上,沿岸尘土飞扬……”淮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贺敬华沿着大运河,拍下了超过10万张照片,他电脑文件夹里的人工作业场景已成为过去时。现今的镜头里,千吨货船从霞光中驶出,河岸绿意蓬勃;港口巨型集装箱就像垒放整齐的彩色积木,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港口作业画面。

自动化的场景背后还有一组强劲数据:2014年,淮安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2021年超30万标箱,常年位列江苏内河第一。十年来,淮安以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的新突破,加快打造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

淮安港集装箱物流(央广网发 贺敬华 摄)

运河流淌,南北贯通。“联通、交流、融合、发展”的运河特质融入淮安蓬勃跳动的发展脉搏。

实现了城市界面更新、文化传承创新,十年来,淮安还通过公铁水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升级,加强了与其他城市的畅联互通。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淮安正重塑“运河之都”的繁盛。

2013年起,淮安连年将“铁路规划建设工程”列为“十项重点工程”之首。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扬镇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通车,淮安“高铁梦”化作现实。

从建设中到运营中的淮安东站(央广网发 上图为淮安市委宣传部供图,下图为贺敬华摄)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了!”淮安市铁路办主任赵知春至今难忘乘坐首班高铁时的情景,“当天列车抵达,整个东站喜气洋洋,人们载歌载舞。”

梦想落地不容易,规划时质疑声也很多。当时最大的疑问就是“以淮安的需求量,是否值得通高铁?”

逐渐增加的旅客发送量成为最好的回应。2021年,淮安东站共发送旅客411万人次,在长三角74个车站里,位列百万客流车站榜单第28位。

“淮安东站的选址联结了淮阴区、开发区、淮安区等,带动了城市整体发展。”赵知春指着铁路规划示意图说,“根据目前规划,到2035年,淮安将形成衔接周边城市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面对周边一、二线城市的“虹吸效应”,淮安选择以产才融合、错位竞争打开局面,为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是淮安真挚的引才热忱打动了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杨春和技术团队落地淮安,攻克了层状低品位盐矿大型储气库建造这一世界难题,成为淮安以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为靶向、精准引才聚才的一段佳话。

同时,淮安鼓励企业走出去“开疆拓土”,在重点城市建“人才飞地”,政策等同,吸收资源为己所用。近年来,淮安累计引进“名校优生”近2千人、“名企优才”3万余人。

淮安在省级就业指导中心和重点高校院所建立引才工作站(央广网发 淮安市委组织部供图)

从2013年超越2000亿元到2021年达到4550.13亿元,淮安经济总量连跨3个千亿级,2021年经济增速超过10%,全省第二。

“如今淮安的区位条件和战略优势正在失而复得。现在的淮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重塑历史辉煌。”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说。

城市群飞速发展,新时代百花齐放,既有“硬核都市”实力强劲,也有“幸福小城”潜力无尽。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如今,千年运河迎来世纪复苏,淮安古城焕新,枢纽重塑,牢牢守住文化之根,扎实融入城市复兴的大势之中。

百家读城:

这是怎么样的一组平行线

□ 龚正

穿越历史的烟尘,穿越岁月的喧响,一组平行线,以水的灵秀和铁轨上延伸的梦境,舒缓而激越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美轮美奂的古运河和潇洒飘逸的城市轻轨,一条贴着水的波涛,一条枕着铁的意志。两千年风月在古运河上映照出历史的厚重,时代的风在新世纪的城市蓝图上奔跑出时代速度。

拥有了这组平行线,淮安在地理上依然融南汇北,在心理上足以神采飞扬。

对于淮安,这组平行线无疑是一副飞翔的翅膀,它穿越风雨,它穿越雷电,它穿越隋唐演义和明清传奇。让一条运河成为一扇羽翼,历史的风情使我们记住了乡愁和家园。它突破争先,它跨越崛起,它以一种新的仪态表明淮安加快发展的决心。让一条轻轨成为另一扇翅膀,现代生活理应用新的元素表明创造和创新。

面对这组多情的平行线,我的内心常生涟漪,水的波澜里,不仅有无坚不摧的勇气,还有平和包容的性情。运河岸边的万家灯火,让南来北往的游子在生活中多了温暖和温馨。俊逸的轻轨不仅让我们跑、让我们飞,它还将飞驰的高铁梦和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地处苏北腹地,理应勇往直前,一条轻轨就是一种象征,它让我们从腹地的栅栏间冲出去,开创出属于我们的一番新的天地。

沿着这组平行线,我们看到了大海和蓝天。一阵风过,云淡风轻,一座新城在平行线旁平地而起。

在这组平行线旁,我们不仅看到了宽阔的大道、林立的高楼,还看到时代命题里的因势利导、乘势向前。让与时俱进成为新常态,思想者只有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才能让后发居于领先,才能让挑战一往无前。

我们矢志赶超,阔步前行,我们提质增效,向上攀援,在时代的舞台上,这组平行线就像飘舞的绸带,成为我们呈现给岁月的最美记忆!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作协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王姝姝 郑楚豫 杨梦奎

编审:韩晓余 孔明

视频:王姝姝 聂连康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