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⑧】巴彦淖尔——“吃好面,到河套”

麦收时节,河套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最后一辆载着饱满麦粒的卡车缓缓驶离,巴彦淖尔市新华镇新乐村党支部书记薛志强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由村集体合作社托管种植的23000亩小麦颗粒归仓、大获丰收。

【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⑧】巴彦淖尔——“吃好面,到河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2-11-18 14: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麦收时节,河套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最后一辆载着饱满麦粒的卡车缓缓驶离,巴彦淖尔市新华镇新乐村党支部书记薛志强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由村集体合作社托管种植的23000亩小麦颗粒归仓、大获丰收。

放眼望去,新乐村的耕地平坦开阔,大型机械畅通无阻,现代化农机往来穿梭。在这里,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河套粮仓”新标杆。

“你看麦子颗粒多好,又大又饱,产量不错。”薛志强说,今年这23000亩地共种植了三个品种的小麦,其中巴麦13号试种了500亩。

薛志强还记得,今年临近麦收时,当地经历了几次强对流天气,但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几乎没有出现倒伏现象,这让种植户欣喜又满意。“巴麦13号在我们试种的区域里最高产量是1150斤,平均产量是900多斤,品质也不错。明年合作社计划再扩大播种面积,争取更好的效益。”薛志强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可别看轻了巴麦13号这小小的麦种,它可是河套小麦经历了秃麦、甘麦、欧柔墨巴和永良4号等30多个品种的更新换代,凝结三代农业科技人员心血和汗水的成果。

走进巴彦淖尔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记者了解到,科研人员在这里对沿黄湿地有特色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推广、转化,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已收集400余种、25159份种子,并对名声在外的黄柿子、灯笼红香瓜等地标性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基因库的建成对提升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成果转化作用巨大,为让更多种子不再“向洋”而积蓄力量。

有了好种子,还要有好耕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巴彦淖尔方兴未艾。当地打破组与组、户与户间的耕地,重新规划整合土地。按照“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一体化综合整治要求,将撂荒地、盐碱地、低洼地改造成为基础设施齐全的良田,2019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32.19万亩,粮食增产10%以上,为粮食丰收打下基础。

“吃好面,到河套”。外地人到了巴彦淖尔,都要慕名尝尝河套的面条。作为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主产区,这里盛产的春小麦,面筋含量高达35.4%,1公斤河套雪花粉可以拉出200万根细滑如丝的拉面。巴彦淖尔给这里的优质农畜产品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天赋河套”,共同维护绿色、优质的区域品牌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告诉记者,借助这一重大机遇,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力争“十四五”期间把河套地区1200万亩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实现“再造一个河套”,坚持育良种、多种粮、种好粮,让中国碗里装上更多河套粮。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8日 04版)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