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势所必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意义,探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路径方法,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找准着力点。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势所必然)

来源:人民网 2023-05-12 10: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意义,探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路径方法,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找准着力点。

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中华民族始终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浴火重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当重大历史关头,中华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中华民族注入前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为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兴则国家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既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也细化了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要始终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从而确保文化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而确保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确保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要以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为目标,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同时,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曼倩)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