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胁迫外交的事实与真相

关于美国胁迫外交的事实与真相

来源:中国驻英国使馆 2023-05-23 04: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问:为什么说美国是胁迫外交的发明者和集大成者?

答:美国是胁迫外交的始作俑者。胁迫外交的发明权、专利权、知识产权都非美国莫属。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的政策。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国际格局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从未停止胁迫外交,大搞经济封锁、单边制裁、军事威胁、政治孤立、技术封锁等种种流氓行动。世界各国深受其害,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连其盟友伙伴也难幸免。正如美国学者指出,美胁迫外交的本质在于,“你要么与我们为伍,要么与我们为敌。美国应该引领,盟国则应该追随,而反对美国至尊地位的国家将会遭殃。”

不仅如此,美国不顾自身到处搞胁迫外交的事实,出于政治私利,动辄给中国等其他国家贴上胁迫外交标签。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传统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从来不将世界各国分成三六九等,从来不搞胁迫霸凌那一套,而且历来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胁迫外交。中国从不以武力威胁他国,从不拼凑军事同盟,从不输出意识形态,从不跑到别人门口挑事,从不将手伸进别人家里,从不主动挑起贸易战,从不无端打压他国企业。诬蔑中国搞所谓胁迫外交,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究竟谁在搞胁迫外交,谁在胁迫全世界,国际社会自有公论。

我们提醒美方,在全球到处胁迫、制裁、霸凌,把他国搞垮、把世界搞乱,终会反噬伤及自身。美国应当好好治治自己滥施胁迫外交的老毛病,把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还给全世界。

问:为什么说美国的胁迫外交劣迹斑斑?

答: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为实现一己私利,从未停止通过各种手段,在全球推行胁迫外交。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连其盟友伙伴也难幸免。

一、美国对华遏制打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并通过游说甚至恐吓等方式要求西方国家同美保持一致。一是违反公平贸易原则,于2018年7月发动对华贸易战,并扩充加征关税商品范围,提高加征税率,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战。二是在芯片领域对华进行技术封锁。美国政府联合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组建所谓“芯片四方联盟”,意在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三是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美政客多方游说、胁迫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入所谓“清洁网络联盟”,要求这些国家不准与中国5G供应商合作,并将中兴、华为、大疆等1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清单,打压TikTok、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美国还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炒作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炮制形形色色的涉华议案法案,执意同对华贸易、技术交流问题挂钩,无理干涉中国内政。

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美国滥施胁迫外交的“重灾区”,使这些国家本就不宽裕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酿成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从1962年持续至今,给古巴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制裁导致委内瑞拉在新冠疫情期间难以及时获得抗疫物资和食品、饮用水、汽油等基本商品,使委内瑞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陷入严重粮食危机,孕产妇、婴儿以及严重疾病患者死亡率上升。美国还单方面对苏丹等非洲国家实施制裁。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驻苏丹办事处的报告,美国多年制裁导致苏丹出现严重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三、美国对盟友实施胁迫外交也毫不手软,日本、欧洲多国都曾深受其害。20世纪80年代,为消除日本经济威胁,美国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美国还先后对日本半导体、计算机等多种产品实施贸易制裁,成功削弱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美国以“经济人质”为手段打压法国企业。逮捕阿尔斯通高管作为谈判筹码,迫使阿尔斯通公司不得不接受美国通用电气的收购要求。美国还对欧洲挥舞关税大棒,干预市场竞争。2018年,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最高25%和10%的关税。2021年,为提高波音公司竞争优势,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对来自法国和德国的飞机部件等加征高达15%的关税,涉及商品总价值达75亿美元。

问:为什么说美国的胁迫外交手段繁多?

答:美国惯以经济胁迫、政治胁迫、军事胁迫、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多种手段实施胁迫外交:

一、经济胁迫

美元霸权是美国经济胁迫的重要基础。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一票否决权”、以美联储为主导的双边货币互换等都是美元霸权的具体表现。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占据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绝大部分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使得美国可以通过出口通胀和贸易逆差,向其他国家转嫁国内经济问题;通过切断其他国家的美元供应和交易渠道,限制美元融通渠道、交易汇路等对其他国家施压和制裁;通过控制美元的汇率和利率,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冻结财产、巨额罚款、拒绝金融服务都是美国借助美元霸权地位对他国实施经济封锁和金融制裁的惯用伎俩。

贸易管制是美国经济胁迫的重要手段。美国经常罔顾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肆意挥舞“关税大棒”,迫使他国与其进行不平等的贸易谈判。近年来,美国动辄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限制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投资,将外国实体或个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限制其购买美国技术。通过签署行政令,强制叫停外国企业在美运营或禁止美国实体或个人与外国企业交易,对他国实施科技制裁。

美国还制订了《反海外腐败法》《敌国贸易法》《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出口管制条例》等国内法并炮制一系列行政令,直接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制裁,任意扩大美国内法管辖范围,还滥用国内司法诉讼渠道对其他国家实体和个人搞“长臂管辖”。

二、政治胁迫

促进所谓民主人权是美实施政治胁迫、干涉他国内政的常用伎俩。美长期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美式价值观”,渲染“民主对抗威权”,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企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来塑造其他国家和世界秩序,甚至干涉和颠覆他国合法政府。无论是对手还是盟友、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型集团还是小型机构,都可称为美国胁迫对象。美国打着“发扬民主”的旗号,在拉美搞“新门罗主义”,在欧亚大陆挑起“颜色革命”,在西亚北非策划“阿拉伯之春”等。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情况,美国综合运用其军事基地、外交机构、情报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机构等渠道和资源,收集信息、施加影响、制造舆论、操纵选举、支持反对派等各种手段,干涉别国内政。

三、军事胁迫

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动辄使用军事胁迫,肆意使用武力。近年来,美国年均军费预算超过700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0%,超过其后面15个国家的总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根据2020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报告,美国在全球共有800多个军事基地,17.3万人部署在159个国家,遍布欧洲、亚洲、中东等地。

美国频繁使用军事力量发起或参与各种规模和形式的战争和冲突。塔夫茨大学报告显示,1776年至2019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近400次军事干预。二战后,由美国挑起或发动的大型战争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乌克兰、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巴基斯坦和也门等国家则饱受美国代理人战争之苦。

四、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主导的西方媒体和国际社交媒体大力塑造和支持美国的胁迫外交。美国在新闻自由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对他国媒体抹黑压制。美国滥用文化霸权,向媒体部门巨额投入,支持其向其他国家思想渗透,进行煽动性宣传。更为无底线的是美国惯以捏造虚假信息攻击他国在全球范围兜售误导舆论。

美国利用其文化产品宣扬美国价值观。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其电影和电视节目、出版物、媒体内容以及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节目息息相关,塑造了一个维系美国文化霸权的舆论空间,严重侵蚀了其他国家文化的独立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美国情报机构在全球建立大量“渗透组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文化自由大会等一众美国“渗透组织”和机构通过资金支持、提供培训、出版刊物、举办会议等方式向其他国家宣扬美国文化与政治观点,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大搞文化霸权。

问:为什么说美国的胁迫外交危害全球?

答:美国的胁迫外交冲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近年来,在“美国优先”“美国至上”理念引导下,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族主义等倾向愈演愈烈。美国以自身利益为先,无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与发展的迫切需求,热衷于操弄意识形态议题,搞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给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蒙上了阴影。

美国的胁迫外交破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美国在全球经济胁迫行为愈演愈烈,不仅破坏了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降低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生产成本,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导致世界经济被人为分割,使经济全球化出现严重倒退。

美国的胁迫外交阻碍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美国对委内瑞拉、古巴、缅甸、叙利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裁和封锁直接打断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美国对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制裁则严重损害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

美国的胁迫外交加剧了国际社会分裂对立。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霸权,遏制他国发展,热衷于以价值观划线,依靠挥舞关税大棒等手段胁迫他国加入“民主同盟”。美国的所作所为加剧国际社会对立,推高了世界陷入“新冷战”的风险。

【责任编辑:王俊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