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调研行丨从“环境差等生”到网红打卡地——浙江浦江乡村走访见闻

新华社杭州6月22日电 题:从“环境差等生”到网红打卡地——浙江浦江乡村走访见闻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浦江县一手铁腕治水,一手促产业转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迎来了转机。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古建筑“润德堂”如今被打造成文创聚集区。

“千万工程”调研行丨从“环境差等生”到网红打卡地——浙江浦江乡村走访见闻

来源:新华网 2023-06-22 20: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杭州6月22日电 题:从“环境差等生”到网红打卡地——浙江浦江乡村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殷晓圣

夏日雨后,远山雾气迷蒙,眼前一江碧水绕村而过。村中古宅俨然,老人含饴弄孙,怡然自乐。这是游客们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坐落在浙江省浦江县西部山区的大畈乡上河村。

银杏客栈的负责人陈剑正在村里的网红鱼鳞坝前拍摄短视频,镜头前他向网友介绍着村里的风光和美食。“20多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模样哩。”陈剑说。

当年,陈剑还是一位人造水晶的作坊主。由于村里家家户户生产加工水晶,每天数以吨计的乳白色生产废水直排到沟里。他亲眼目睹村口碧绿的壶源江变成了“牛奶河”“垃圾河”,污水流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病床上花钱”,成为当年浦江畸形发展的真实写照。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浦江县一手铁腕治水,一手促产业转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迎来了转机。经过20年的接续治理,浦江全域51条支流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村民们不仅看到碧水复绿,青山再青,也坐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

  夏季,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的鱼鳞坝聚集了各地游客。(受访者供图)

如今,上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旅游旺季期间,每天平均有2万名游客从长三角各地前来戏水游玩。村里昔日的水晶作坊变成了主题民宿和农家餐厅。每逢节假日,进出村庄的私家车排成长龙,村里的民宿一房难求。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水晶产业也迎来蝶变升级。2012年,浦江县斥资20亿元建立4个现代化水晶产业园,按照“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的思路,将乡镇的“低小散”作坊淘汰、整合,分批搬进了园区。

“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只要有订单,整个园区的技术人才都能为我所用。”从事光学玻璃透镜生产的陈日光曾经也是一位水晶加工作坊主。2016年搬入园区后,他探索提质增效,多年来企业实现快速增长,去年产值突破2500万元。

  浦江县中部水晶园区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谁能想得到?过去我们是被下游各区县投诉的‘环境最差县’,现在转变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回想起村子的过往,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村委会原主任朱玉堂感慨不已,“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不仅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更令人感佩。

朱玉堂说,20多年前,浦江西部山区的村民出山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盘山路。由于山势险峻,路陡弯急,出山很不容易。时任省委领导下访,倾听民意,把崎岖不平的险道改造成为一条平坦宽阔的致富大道。

凭借210省道改造后便利的交通条件,新光村借势引进心怀梦想的年轻创客,并开设创客基地。通过探索“古村落+创客+农文旅”的发展模式,新光村在乡村旅游的拥挤赛道上突出重围,快速增长的旅游客流量也成为村民们的致富增量。

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古建筑“润德堂”如今被打造成文创聚集区。(新华社记者殷晓圣摄)

新光村里有一座浦江现存最大的单栋古建筑“润德堂”。它是昔日的水晶加工作坊,一度污水横流、机器轰鸣、粉尘漫天。如今,创客们把这里打造成集手工首饰、乡村咖啡厅、民谣酒吧等数十种业态的文创聚集区“廿玖间里”,创客基地每年收入所得的一部分会反哺给村里。

“‘千万工程’让这座传承数百年的古村恢复原貌。我们不仅要发掘保护好村里的传统文化,更要带领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新光村“廿玖间里”创客基地创始人、浦江县青年创业者协会会长陈青松说。

(殷晓圣)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