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如何迎接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

数字时代如何迎接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7-12 15: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沈逸 教授

近日,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顺利举办,引发广泛关注。工作坊以海内外知名影视制作人、纪录片导演及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导师,构成强大的、专业性的指导力量,请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分别从主人公选择、题材确认、情节叙事、呈现方式、摄影技巧等多角度为拍摄好中国故事提出建设性建议,对在新时代下如何创作纪录片及纪实短视频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践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带来富有价值和深刻意义,回应了当今时代对强化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强烈需求。

2023年6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随行西方媒体华盛顿邮报记者拍国务卿下飞机的照片,用厚厚的阴间滤镜塑造所谓中国的雾霾天,从环境入手抹黑中国。中国媒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网民迎面直击,用视频和照片展示当天北京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并指出美媒滤镜太厚,为抹黑中国不惜将布林肯肤色P成了非洲裔美国人的肤色。这场博弈是数字时代中国做好国际传播面临挑战与机遇的一个缩影,从中揭示出了一些重要的规律,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其一,做好国际传播的首要挑战是解决欧美媒体心中自带的滤镜。传播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在国际传播这个问题上,欧美媒体更多的时候是根据传播者心中自带的滤镜与预设的框架,对客观现实进行加工,包括挑选场景,设置角度,裁剪素材,继而用文字、图像和影像去向受众展示传播者希望传播的信息与内容。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不是单纯依靠打开国门,让欧美媒体自己看,就能“自然解决”的。

对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来说,识别并察觉西方媒体这种滤镜的存在,找到并指出其对中国现实的扭曲之处,继而在此基础上展示中国的真实形象,校正被其扭曲的受众认知,将是贯穿中国国际传播始终的一项关键任务。

其二,做好国际传播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要具备耐心与信心。伴随中国崛起,国际舆论场成为美西方国家对中国战略竞争的重要场域,塑造负面认知,打压不同声音的难度与力度,是超乎一般想象的。

从2018年开始,参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智库论坛的美方人员,多次向笔者表示,在华盛顿已经没有说中国真实情况的氛围了,说了就是“熊猫拥抱者”,就是“亲中”,就是“政治不正确”。同时,从BBC前驻华记者沙烨的相关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歪曲素材,抹黑中国国家形象,制造基于错误信息的虚假新闻,对相当一部分欧美媒体人来说,是嵌入DNA的某种本能。面对这种复杂态势,做好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必须具备足够耐心,理解这是一场持久的战略博弈,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舆论场,仍然遵循传播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日趋难以绝对垄断加工传播信息的权力。同时,无论基于何种意识形态,任何对信息的加工与扭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假信息,面对真实有效的内容,始终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的。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国学者阿里森,用中国修建三元桥的视频,与美方类似的视频进行对比,简单明了地指出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普通网民通过对中国、俄罗斯、美国三国近期发布的征兵广告进行对比,视频发布后,境外视频平台优兔的网民,一边倒地赞扬中国军队的特点是纪律、俄罗斯军队的特点是勇气,嘲讽美国过度关注所谓政治正确,让美国军队的特点变成了体现性少数群体特征的“战士有两个妈妈”。

由此可见,中国自身的高速发展,以及在治理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破除舆论场中被网民戏称为“阴间滤镜”的错误传播框架,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充满信心。与此同时,今天我们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偏见、错误认知乃至敌意,是百年时间尺度上持续累积的,混杂了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的残余乃至某种无法言说的种族认知,要破除这样的坚冰,必须保持充分的耐心,全面认识到做好国际传播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其三,做好国际传播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需要均衡目标与效果,构建更加全面有效的“工具箱”。对中国来说,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必须构建“工具箱”,而非简单地试图找到“一招鲜”的“传播密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项战略需求,中国需要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解决受众的数量问题,而且更加关注传播的效果。

从客观实践来看,这意味着中国国际传播在需要流量的同时,又不能沉迷于流量;在以符合全球受众偏好的方式进行包装和讲述时,又需要严格避免“单纯迎合”,避免“强化”而非“挑战”既存的刻板印象与认知偏见。充分发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时代的新媒介的效能,全方位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真实现状,根据现有的效果看,成为中国在全球舆论场实现战略突围,帮助全球受众认识和理解中国真实情况的首要方式之一。

从短期看,破除欧美主流媒体强化塑造的刻板影响,强调中国形象的丰富性、多样性、立体性,可以成为一个着重发力的关键所在。从长期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与思维方式,持之以恒地输出表现当代中国发展多元与立体的故事才是长久之道。

从破除欧美眼中的刻板印象到构建稳定、健康的国际舆论生态,中国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立体性的同时,也需在传播语言、视角与形式上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从技术方面而言,不断提高数字传播的能力,有效发挥新媒介效能,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全球舆论场上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