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程璨
6月28日上午,为迎接成都大运会倒计时30天,“当好东道主 热情迎嘉宾 提质幸福城”的主活动在东安湖体育公园隆重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6月26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来自老挝的莫晓岚在学校里。她将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成都大运会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6月27日,张赐在公司的影棚内。该公司借助体积视频技术,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全新的大熊猫合拍交互体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6月27日,31岁的英国人奥利弗在成都桐梓林国际社区,3年前他来到成都,现在在社区做志愿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6月26日,成都天府新区,为大运会提供“蓉宝”机器人的科技公司负责人张睿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编者按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举行,这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除了赛场上年轻运动员的激烈角逐,赛场外也涌动着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有大运会工作人员,有外籍志愿者,还有各类科创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书写着成都大运会的别样精彩,也为大运会留下闪亮的注脚。
_______________
“大运会穿越了我的青春”
主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城市几乎是北京人赵晶人生旅途地图上的主要坐标。贝尔格莱德、深圳、喀山、光州、那不勒斯……最新亮起的一个坐标,是成都。
在过去20多年里,她从北京大运会的志愿者,变成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牵头人,如今,她是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夏季大运会主任。
“对我来说,成都从一个名字,变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伙伴。”赵晶说,“大运会,是各国大学生运动员逐梦青春、交流文化的舞台。成都,成就这个梦想。”
2018年12月成都成功申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之后,赵晶数次来到这座城市,和组委会一起工作,她的生活也融进了这里的烟火气。
她在社交平台晒一碗红油冒菜,感慨“永远不要相信成都人民的‘微辣’”;她带“老外”同事去看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的比赛,拍下如沸腾火锅般的观众席;她去酒店附近的舞蹈教室,和本地女孩一起练习……
赵晶计算过,她在成都的日子累计“快一年了”。
“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多少个一年。”赵晶说,对每一座主办城市,她都有浓烈的感情,就像“小王子对他的玫瑰花”。
这朵“花”这么重要,因为你为它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此前,她在深圳待的时间最长,称它为“第二故乡”,去深圳,用的措辞是“回去”。目前,成都已经打破这个纪录。
最初,赵晶是通过国际大体联的会员机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了解到成都申办大运会的意愿。她至今记得,全球好几个城市都有意愿,但成都表达出的意愿最强烈。
调研考察没过多久,她就看到了成都准备的申办材料,感慨“它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出这样完善的内容,一定是‘倾城之力’”。
2019年,赵晶和同事频繁地赶赴成都,“怎么架构,要哪些部门,做哪些事”,他们和组委会一一讨论。他们看了60多个场馆,选出48个;她把成都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带到2019年那不勒斯大运会,又把18个竞赛项目的技术主席带到成都。刚开始筹备的时候,她和组委会的每个人都相识。然后人越来越多,如今,大家靠胸前的工作证互相识别。
走在成都街头,身材纤细、长发漆黑的赵晶,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个“异乡人”,和这座城市同时荡漾着的古风与新潮很契合。她聊这里的金沙遗址、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也聊这里的创新、开放和未来。
在以“西方男性面孔”为主的国际大体联,这个“年龄小,个头小,容貌也显小”的女人是一个打破刻板印象的存在。赵晶说,作为国际大体联最年轻的“主任”,她带着一群同事与组委会“领导”见面时,对方总是先握住她白人同事的手,然后问她,“您是翻译老师吧”。
“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一些东西,用专业能力令人信服。”赵晶说。作为中国人,同时也是国际大体联的官员,她要面对“两边的期待”。国际大体联秘书长曾在私人场合对赵晶表示“认可”;成都组委会的一位领导也曾在一次大会后,对所有人说,“向赵晶女士学习”。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两年举办一次,有冬季和夏季之分。主办城市不断切换,意味着赵晶需要不断出差。她和丈夫、女儿生活在瑞士。女儿只有6岁,却早已理解母亲的工作状态,拥有很独立的个性。今年母亲节,小姑娘绘制了一朵六瓣的花,在花瓣里分别写下:超人、酷、诚实、慷慨、美丽和很棒的甜点师。而在花旁边,她用方方正正的汉字标注着,“赵晶,妈妈”。
2001年,北京女孩赵晶在家乡读大学。听说大运会招募志愿者,她和同学“血一热”就报名了。那一届大运会明星云集,有刘翔和姚明,但赵晶说自己当时“很懵懂”。毕业后,她到教育部工作,2005年的土耳其伊兹密尔大运会,她出任中国代表团官员。
2008年,她正式加入国际大体联,此后经历了哈尔滨冬季大运会和深圳夏季大运会,所以她曾反复强调,“我是中国人,我知道祖国有能力做什么,没有任何一个组委会能让我比对中国组委会更有信心。”
在和成都一起共同努力了近5年之后,赵晶对媒体说:“成都大运会,注定不同,必定精彩。”
今年6月,赵晶到北京参加成都大运会国内段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她回忆,当“第一支蓉火”点燃时,她脑子里忽然响起2001年北京大运会“全班都得会唱的歌”。
“青春穿越时空,五颗星放光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年轻人相聚北京……”
赵晶忽然意识到,那已经是22年前了,“青春有没有穿越时空,我不知道,但‘大运’这个东西,真真儿地穿越了我的青春”。
_______________
除了烟火气,这里还有赛历表
从长长的体育赛历表中,羽毛球世界冠军李俊慧决定了自己未来的安家之所。
他发现,赛历表中有自己曾参与过的赛事,比如世界羽联三大团体赛事中的汤尤杯,他和搭档一起获得汤姆斯杯的男双冠军;也有自己感兴趣的赛事,比如国际篮联3×3世界巡回大师赛、极限运动总决赛等。而且每过一段时间,这张赛历表就会变长一些。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赛事,相同的是赛事举办地——成都。
借着承办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契机,这里正在加快打造城市的另一张名片——世界赛事名城。李俊慧说,这对每一位体育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城市里热烈的运动氛围,还有发展体育经济的机遇。
他2021年从国家队退役,同年将家搬到了成都——这座离他老家辽宁鞍山2000多公里的城市。他喜欢成都温润的气候,也喜欢这里的烟火气,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安家的是这座城市体育市场的繁荣未来。
在退役前的一两年,李俊慧就在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人生的头20多年,他都在和羽毛球打交道,退役后他想参加一些羽毛球运动推广的公益活动,也想把一部分重心放在羽毛球培训上——开一家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北京、三亚、成都、鞍山等城市都曾出现在他的备选名单上,但最终名单上只留下了“成都”。
起初,李俊慧是被成都的烟火气吸引的。
在国家队时,他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成都市双流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集训,休息时他会出来逛逛。当时逛的很多地方后来他都不记得具体名字,但空气中弥漫的火锅味,在河边、树荫下纳凉、喝茶、打麻将的成都人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觉得成都太有生活气息了”。
后来,成都吸引他的东西越来越多。李俊慧记得,2015年时,双流看着还像一座县城,很多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但后来,每一年过去,他都觉得那里大变样,“有一年我看附近多了座奥莱,然后,海滨城(购物中心)也开业了,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越来越期待。”他希望“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充满运动氛围、体育产业发达”。
如今,他的很多期待都成了现实。
定居成都后,李俊慧开了一家自己的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在俱乐部里,他能明显感到成都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升温。“大家经常谈论各种赛事,相约打羽毛球、打篮球、骑行的人越来越多,运动带来的快乐不断感染着身边人,吸引他们加入。”
现在,他正计划开新的俱乐部。这两年,参加他俱乐部的人不断增加,李俊慧希望将来在成都的每个区都拥有一家自己的俱乐部。在一座热爱运动的城市,他丝毫不怀疑这个愿望能够实现。
_______________
老挝留学生在成都做自己的“女主角”
2019年,初到四川成都,老挝留学生莫晓岚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你叫啥子?”快递站的老板问她。
“我是傻子?我怎么是傻子!”害羞胆小的莫晓岚又气又急。她站着不说话,在旁人提醒下,她才知道,老板是在问她叫什么名字,要帮她拿快递。
这是她来中国的第一年。此前,这个内向不爱说话的老挝姑娘,只要一聊起中国电视节目、偶像明星,便能滔滔不绝讲上很久,“我最喜欢中国古装电视剧了,《延禧攻略》里面的衣服特别美,我好想穿一次!”
莫晓岚的父母做外贸生意,经常与中国客户打交道,看着女儿如此喜爱中国,就鼓励她去中国留学。
2018年,莫晓岚开始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后来,母亲还为她请了老师,课后持续加强练习。
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后,莫晓岚申请就读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可一到成都,她就因为中文水平不好而闹出了许多笑话——“中文真的太难了!”
但她并没有放弃,不仅考过了HSK五级,更熟练地掌握了四川话,“‘孩子’是鞋子,‘鬼起火’表示我很生气,‘巴适得很’可以用来形容我吃到冒菜和干锅的感觉……”
如今,莫晓岚已经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她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大的成长”。
“之前什么都不敢尝试,来到成都,我逐渐鼓起勇气,什么都尝试、什么都做了!”逐渐成长的不只是莫晓岚的语言能力,当年还在屏幕里看电视节目的她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如今也成了节目里的“女主角”。
莫晓岚正凭借所学的广播电视专业知识,探索用自己的镜头,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她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揭开了巴蜀文化的源流;在锦江,坐上游船感受成都夜景的繁华旖旎;在蜀锦蜀绣博物馆,与专家探寻丝绸之路背后的秘密……经过不断努力,她的作品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并认可,“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在即。此前的预热活动中,莫晓岚就协助组织校园里的老挝同学,编排了具有老挝特色的舞蹈进行演出,现场气氛热烈。现在,她与同学参加了相关培训,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场馆志愿者而努力。她还准备继续拍下自己做志愿者的日常生活,继续更新。
_______________
人手一张零距离合影,大运会真的“发熊猫”了
采访80后创业小伙儿张赐最大的收获,是记者有了此生第一个与熊猫互动的视频,以及第一张与熊猫零距离的合影。
是真的,成都大运会,“发熊猫”了!
这个盛夏,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顶流”花花,每天午后就基本躲进了空调屋,让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粉丝都难睹芳容。但在基地门口,一个“花花的家——元宇宙大熊猫互娱体验馆”可以弥补遗憾。
在体验馆里,除了有各种让人挪不开眼睛的熊猫文创,还有张赐的主打产品“体积视频大熊猫XR合拍”。
在屏幕上,游客拿起竹笋晃几下,憨态可掬的熊猫就被吸引了过去;但在现实中,游客面前空无一物,全靠“演技”。当然,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游客把与熊猫互动的小视频实时下载、发朋友圈、收获无数个赞。
大运会期间,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拥有这个科技带来的国宝馈赠。
作为这家创业公司的CTO(首席技术官),张赐从事虚拟现实行业十几年。他坦言,熊猫合拍用到的体积视频,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却鲜少和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关联,“我想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活”。
张赐解释,体积视频是一种可以捕获三维空间信息并生成三维模型序列的技术。他们利用专业相机组成的360度拍摄矩阵,来获取大熊猫的活动视频,再利用特效拍摄技术,实现体验者与大熊猫的“同框合拍”。
张赐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这里度过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时光,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研究生出国留学,学习虚拟现实相关专业。回国后,他做过5年的机场塔台模拟机,做过3年的飞机模拟机,尽管和现在的熊猫合拍似乎相去甚远,事实上,背后所依托的一直是他的专业——虚拟现实。
2018年,张赐开始创业,体验馆在去年国庆假期正式开业。虽然是虚拟现实,但与游客“合拍”的是一只如假包换、名叫“二娃”的熊猫。张赐团队对着它拍摄了一个星期,“熊猫不会根据你的需求摆造型,我们只能抓拍”。积累了数小时的素材,目前应用于与游客合拍的只精选出了其中十几秒。
游客对熊猫的喜爱,让体验馆开业不到一年已开始盈利。“我做了十几年技术,以前都是以技术为导向来开发一些东西,但做了这个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体验馆之后,我觉得我的想法变了,以前就自己做自己的,自己喜欢就好,现在会想,这个技术要让大家用得上,让大家喜欢。”张赐说。
科技让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这是张赐和他的体验馆的愿望。伴随着“花花的家”中每天热闹的“咔嚓”声,这个愿望正在实现的路上。
_______________
社区邻里中心的“洋助理”
英国小伙奥利弗是为爱而来到四川成都的。
2015年,他在澳大利亚留学,认识了一位来自四川广元的姑娘。随后,两人相恋。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跟着这位姑娘来到了成都。
“我是一个乡村男孩,在我的老家,少见这样的繁华……”到成都的第一天,奥利弗坐在满载着行李的出租车上,经过一幢幢高楼大厦,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成都带给他的冲击,不仅仅在于这些高楼。气候状况、生活习惯、饮食口味……对于他来说都有很大差异,需要好好去适应。特别是由于他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初到成都时,他并不能很快地融入所居住的社区,“至少对我而言,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网,能让我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但奥利弗发现,即使语言不通,成都人同样对他很友好。逛街的时候,总会有和善的陌生人与他打招呼;出门的时候,热心的嬢嬢会为他指路;游玩的时候,路过的小朋友尝试和他说英语……“虽然有时有点奇怪,但大家都非常可爱!”
成都的美食同样让他欲罢不能,他说,自己现在“超爱吃川菜”。来成都之前,他就很喜欢吃辣,不过在女友的带领下,才终于习惯川菜“每顿都有辣”。
感受到爱的奥利弗,逐渐习惯了起在成都的生活。
“当初多希望别人能帮助我啊,现在我希望能帮助别人。”2021年,奥利弗了为桐梓林国际社区邻里中心的一名外籍助理。桐梓林社区是成都最早一批国际化社区,目前有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超千名外籍居民,是成都外籍人士居住最集中的社区之一。谁在社区里遇到问题,都可以找奥利弗解决,虽然许多事情很琐碎,但他仍然觉得帮助他人“很值得”。
7月2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开幕。现在,每周桐梓林社区都会举办大运会主题的社区活动。在6月底的“爱成都·迎大运”英语课活动中,这位“洋助理”作为讲师,引导来参与活动的居民分享自己的大运故事。
“我的课堂中有许多互动环节,我觉得气氛活跃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居民参与我们的活动。”奥利弗说,自己同样喜爱运动,他愿意以这样的方式为大运会作贡献。
“成都将现代生活与悠久历史结合得恰到好处,熊猫、川菜、生活……每一点我都很喜欢!”作为一个网络博主,6年来,奥利弗制作了近百条Vlog(视频日记),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定居成都的生活日常。他希望,将自己在成都感受到的爱,传递给更多人。
_______________
三军仪仗队女兵的大运情缘
升旗手教练曹玉蕊正在争分夺秒地利用好成都大运会开幕前的这段时光。她在训练营里带着升旗手志愿者一起反复打磨仪态动作,做着最后的冲刺。
2017年,川妹子曹玉蕊考入西南石油大学。当时,三军仪仗队选拔女兵,在全国只招40人的激烈竞争里,1999年出生的曹玉蕊成功入选,并成为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在参军入伍的两年里,她先后执行了30余场重大任务。2022年,曹玉蕊再一次被选为成都大运会升旗手。
由于比赛延期,曹玉蕊因面临毕业而错失了成为志愿者的机会。后来,团队主动联系到她,问她是否愿意成为升旗手教练,为大运会选拔、培训升旗手志愿者。曹玉蕊当即便答应了。
选拔环节,曹玉蕊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于成为大运会志愿者的热情。3轮面试优中选优,组成了如今升旗手志愿者的班底,之后又历经了3个阶段的严格培训。在曹玉蕊所带的小组微信群里,学生们经常把自己在各自学校加练的影像传进来,请她帮忙看看有没有哪里需要改进。
每天的训练从站30分钟的军姿开始,志愿者的手掌和大腿之间各夹上一张扑克牌,肩膀齐平与否、眼神姿态是否自信,都在教练的观察范围之内。齐步行进考验团队默契,绑旗、挂旗、甩旗等技术环节也要反复打磨。
其中很有趣的一个环节是,每次曹玉蕊会在训练时用手机拍下升旗手面部的特写镜头,然后与学生们一一复盘。“因为等到正式开赛时,直播的镜头很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扫到升旗手的脸,每一个表情细节都很重要。”曹玉蕊说。一开始,学生们还会因为彼此五花八门的表情笑场,现在曹玉蕊感觉到,自信和热情正从他们的内心散发出来。
身为教练,曹玉蕊直观地感受到志愿者的责任感。有一次,一名学生发烧了,曹玉蕊本想请她休息,但是对方坚决希望来到场边戴着口罩学习技术要领。还有一次,一名志愿者的话令曹玉蕊很感动,“我被小曹姐从茫茫人海里选中了,一定要表现好。”
这样的心情曹玉蕊非常熟悉。事实上,她也是个喜欢“自找苦吃”的年轻人。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爷爷也是由于三线建设才来到成都,这份红色基因深深影响了曹玉蕊。入伍前,她特别希望能到偏远的艰苦地区服役。被选为三军仪仗队队员后,在部队期间,寒冷的冬日里他们穿着薄薄的衣服训练,汗水能湿透衣衫,睫毛上、头发上也都挂着冰碴儿。在烈日里,他们的动作也要纹丝不动。所有的严格要求只为了在重大场合没有一丝失误。
成都大运会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曹玉蕊也亲眼见证了大运会给自己家乡带来的变化。这里修起了悠长的星光绿道,现代建筑群拔地而起,也成了周边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大运会是年轻人的交流和比拼,但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幸福感。“等到开幕那天,老人们都想去东安湖附近看灯光秀。”她说。
赛事期间,她将在幕后时刻陪伴着升旗手志愿者们。从后台齐步行进到升旗台,完成规定动作把国旗升起的这段路,世界将聚焦于这些升旗手。这是曹玉蕊最担心的关键环节,但是她有信心,这些年轻的面孔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自信和朝气。
_______________
打造“蓉宝”机器人的“幕后高手”
从某种程度上,80后张睿睿作出了和70后马斯克一样正确的选择。
2018年,当张睿睿带着一帮英国海归同学回成都创业时,机器人行业还没有今天这么热闹。自掏腰包创业,资金有限,创业之初,他只能选一个技术路径来决定机器人的“底盘”。通俗点说,就是机器人的“视觉”,靠摄像头还是雷达——他选择了双目视觉。
“双目视觉相当于用摄像头进行纯视觉导航。但在4年前,激光雷达是主流,连特斯拉都还没有做出完全双目视觉的导航,但它今天已经能完全靠摄像头了。”张睿睿解释,双目视觉的优势在于导航精度高、成本低,“特斯拉现在装8个摄像头一共不过120美元,而一个激光雷达可能就要几万元”。
被称为“特殊服务生”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专用的“蓉宝”机器人,用的就是双目视觉导航。而张睿睿是打造“蓉宝”机器人的“幕后高手”。
张睿睿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机械工程,博士阶段留学海外,选择了当时在国内还鲜为人知的机器人相关专业,“那是2004年,可以说我是中国最早一批专门学机器人的博士”。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张睿睿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泰斗、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教授。求学期间,他就在当地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申请了40余项专利,获得过德国红点工业设计大奖。
博士毕业后,张睿睿留在英国工作多年,成为一家欧洲500强企业的联合创始人。直到2017年,他来到深圳,参加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总冠军,随后又受邀到成都参与“快递最后一百米”物流机器人研发项目。
“是导师让我回中国参加‘深创赛’的,回来之后,我看到了机器人在祖国、在家乡发展的可能性。”张睿睿就这样留了下来。
回国创业初始,创业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是张睿睿在英国的同学,他把他们“打包”带回了成都。“一方面成都给大家的印象是非常宜居的城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并不特别依赖地域。我觉得不管在哪儿,只要是我们团队,都可以做出来。”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公司成员80多人,海归占10%左右,本土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蓉宝”机器人内置高分辨率地图,集建图、全局/局部路径规划、障碍物检测、数据融合等于一体,具有讲解、问询、翻译、引领、应急救援等多项功能。这是张睿睿团队目前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但他“手下”的机器人队伍,远不止于此。
“我要做的是服务型机器人,我也不想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张睿睿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了一个专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充电机器人。投入使用后,车主扫码下单,机器人就能载着电池奔赴普通停车位为车充电,解决城市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
现在回忆最初的选择,他仍觉得是一场冒险:“我们的钱只能赌一个,当时激光雷达有现成的底盘,比较容易就能做出来,这也是当时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用的技术,但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团队都支持这个决定,大家都是做研发的,我们看到了未来。”
成都大运会尚未开始,张睿睿透露,“蓉宝”机器人已经被不少地方“预定”,包括博物馆、社区等。以后到成都参观博物馆,你或许就能遇到再就业成功的“蓉宝”机器人。